为何说挪威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网友:待了几个月,都快疯了 初到挪威,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刺骨的寒冷,即便是在夏季,气温也常常徘徊在10℃左右。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奥斯陆街头漫步时,凛冽的海风吹得人瑟瑟发抖,不得不裹紧了羽绒服。而冬天更是冷得让人难以想象,零下20℃的气温对于我这个南方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 然而,比气温更冷的是这里的人际关系,挪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高冷疏离,他们习惯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很少主动与陌生人交谈,我曾试图在公交车上与身边的挪威人搭讪,却只换来了一个礼貌而疏离的微笑。 这种冷淡不仅体现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即便是同学之间也很难建立深厚的友谊。我在学校里认识了不少挪威同学,但大多数关系都停留在点头之交的程度。他们似乎更喜欢独处,即便是周末也很少组织聚会或外出活动。 作为一个外国人,在挪威交到真心朋友更是难上加难,我曾尝试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希望能结识一些当地朋友,但收效甚微。 大多数挪威人都有自己固定的社交圈子,对于新加入的人往往保持警惕。有一次,我鼓起勇气邀请几个挪威同学一起去酒吧,他们虽然答应了,但整个晚上都显得有些拘谨,很少主动与我交谈。 如果说中国的城市是喧嚣热闹的,那么挪威的城市则是出奇的安静,即便是在首都奥斯陆,街道上也很少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 我常常在周末漫步在城市的街道上,感受着这里特有的宁静氛围。没有喧闹的叫卖声,没有嘈杂的交谈声,只有偶尔经过的汽车引擎声打破这份宁静。 与中国城市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夜生活相比,挪威的夜晚显得格外冷清。大多数商店和餐厅在晚上8点左右就会关门,街道上很快就变得空空荡荡。我曾在周五晚上想找个地方放松一下,却发现大部分娱乐场所都已经关门,最后只能悻悻地回到宿舍。 这种安静的生活节奏对于习惯了中国快节奏生活的我来说,着实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我常常怀念国内热闹的夜市、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以及随时可以叫外卖的便利。在挪威,这些似乎都成了奢望。 来到挪威后,最让我感到震惊的莫过于这里的物价水平。记得第一次在餐厅用餐时,我点了一份普通的牛排套餐,结果账单上的数字让我瞠目结舌 - 近300克朗(约合人民币230元)!这还只是一顿普通的晚餐,如果想尝试一下高档餐厅,花费更是让人望而却步。 除了餐饮,住宿成本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奥斯陆,即便是合租一个普通的单间,每月的房租也要4000-5000克朗(约合人民币3000-3800元)。我不得不精打细算,才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 除了吃住,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开支同样不菲。无论是购买衣物、日用品,还是参加娱乐活动,价格都远高于中国。我曾想买一件普通的T恤,结果发现最便宜的也要200克朗(约合人民币150元)。这种高昂的生活成本,让我不得不放弃了许多原本想尝试的活动和体验。 在中国,我习惯了便捷的地铁和公交系统。然而,来到挪威后,我发现这里的公共交通远没有想象中方便。除了主要城市外,许多地方的公交班次非常稀少,有时候甚至要等上一个小时才能等到一班车。 挪威的城市之间距离较远,这给出行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我曾计划周末去特隆赫姆游玩,结果发现从奥斯陆到那里需要7个小时的火车journey。这种长时间的旅途不仅耗费精力,还大大限制了我探索这个国家的热情。 由于交通不便,每次出行都需要提前做好详细的规划。我曾因为没有查清楚公交时刻表,在寒冷的冬夜里等了近两个小时才等到回家的车。从那以后,我不得不养成了事先查询路线和时间的习惯,这无疑增加了生活的复杂度。 挪威的饮食以鱼类为主,尤其是三文鱼。刚开始我还觉得新鲜有趣,但时间一长,就开始怀念起中国丰富多样的美食来。每天面对相似的菜品,我常常感到食欲不振。 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我时常会想念家乡的味道。然而,在挪威找到正宗的中餐馆并不容易。即便找到了,价格也往往高得令人咋舌。我曾在一家中餐馆点了一份麻婆豆腐,结果花了150克朗(约合人民币115元),而且味道也差强人意。 为了解决饮食问题,我开始尝试自己下厨。然而,食材的价格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生活的艰难。一小把青菜就要20克朗(约合人民币15元),一斤猪肉更是要100克朗(约合人民币77元)左右。这使得自己做饭虽然比外出就餐便宜,但成本依然不低。 生活在挪威,我经历了从最初的憧憬到逐渐适应的过程。这里的确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完善的社会福利,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和挑战。对于那些计划来挪威留学或生活的人来说,希望我的经历能够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你们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毕竟,只有真实地了解一个地方,才能更好地适应和享受那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