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一位知主给出泥板为什么会保存四千年的答案,给大家分享一下,做个参考: 两河流域干

一位知主给出泥板为什么会保存四千年的答案,给大家分享一下,做个参考: 两河流域干旱,少雨,气候本身就适合保存。 楔形文字是刻、压在富含硅、铝氧化物湿润的黏土上的,本身印记就比较深,比较抗造,乌鲁克Ⅲ期泥板(公元前3100年)平均凹痕深0.5cm。 然后烤制使其固化,耐久性本身比较强。尼普尔神庙账簿(公元前1800年)窑温达800℃生成玻璃化釉层,硬度≈莫氏4.5级。 另外,其实损坏的泥板才是大多数而且残片居多 。 我对他的回答简要说明一下: 1.作者看来是非常专业的人士,这说明到知上去学习是必要的,真有高人,而不是用一眼假断文物之流,靠不合常理搞学术之辈。 2.作者是东北那片儿的人,抗造,东北话,我也是东北的。当然,也可能是华北西北的,因为这个词在那些地区也有。 3.泥板如何分期,这个我真不知道,没读过相关文章书籍,乌鲁克III期,这应该是其中一个分期。我知道泥板有分期,以文字的发展情况为依据,从纯粹的象形,到后来的表意符号,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大概持续了两千年,这也是为什么楔形文字还在不断出土的原因,因为确实太多了! 4.尼普尔神庙账簿是泥板文字里很有名的部分,因为烤制的效果相当好。如果说这是造假,那一定是泥板中造假最成功的部分。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造过头了! 5.泥板的最大缺点是易碎,因此,出土的泥板极少有完整的一块一块的比较大的,大多是残片,考古人员为了复原泥板,要不厌其烦地做拼接工作。这个工作不简单,因为要有一点楔形文字知识,否则,根本不能胜任。

评论列表

过了这么多年
过了这么多年 87
2025-07-19 01:20
原来西方的这些文物是靠中国这些人挖空心思的帮找符合常理的理由。你们真可怜,西方说文物是真的就不管了,你们无条件相信,还要不要脸的为他们胡说八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自带狗粮?

过了这么多年 回复 07-19 19:19
是啊,如同你们,明明是西方的狗,为西方伪史辩护,却总要千方百计强调自己是为了中国!

过了这么多年 回复 07-19 18:53
不好意思啊,我觉得我可以毫无顾忌对你嬉笑怒骂!

随风的风
随风的风 57
2025-07-19 07:54
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中国以外的地方,直到清朝都还在进口中国的瓷器,为什么?其他地方没有技术,没有高温炉技术。烧瓷可不是几个小时就行的。要烧几天才行。温度上千。烤土块和瓷是俩回事。作者只是西方传声筒,不懂物理化学常识。

过了这么多年 回复 07-21 17:38
很多名画?西方的名画是那个时候的?你找一张西方公元前的名画出来?唉呦,你不会又找出那些被质疑是假的文物来证明你的观点吧?

过了这么多年 回复 07-21 17:41
西方伪史可没说1750年的西方史是伪史,这是那些为西方伪史辩护的人坚持的,只要说西方是伪史,他就认为你说西方都是伪史!

盘古一族
盘古一族 53
2025-07-19 21:19
这么薄的泥板能放千年不塌陷不烂,真是泥坚强。同比之下中国还有没有千年的泥砖屋?这泥砖屋起码防雨防晒,而且泥砖又厚又粗。

该读书时别放猪 回复 08-05 18:22
不要假如!你把2000年后这封泥还能留存下来的证据给大家拿岀来再BB!假如有用还考毛线个古啊?!要不假如一下那泥板就是四百年前的行不??

长青树 回复 07-21 14:36
搜转:封泥能保存两千多年主要得益于焚烧导致的陶化过程、特殊保存环境以及致密的泥质材料。 保存机制的三重保障: 一.‌高温陶化作用‌。 古代官方文书启封后,废弃的封泥常被集中焚烧处理。焚烧产生的热量使泥土发生陶化反应,形成类似陶器的物理结构,极大提升了抗降解能力。 二.‌密闭埋藏环境‌。 大量封泥集中出土于西安相家巷等遗址中,这些区域具有以下保存优势:1.深埋地下避免了温湿度剧烈变化。‌‌2.碱性土壤环境抑制微生物分解。‌‌3.同层堆积物的物理保护减少机械损伤。‌‌ 三.‌特殊材料配方‌。 秦代封泥采用精选的高岭土混合植物胶质,经捶打、阴干等工艺形成致密结构。检测显示其孔隙率低于普通黏土15%-20%,有效阻隔水分渗透。‌‌

行者
行者 47
2025-07-19 10:54
都会烤制了,这种经常性的行为竟然没有意外产生陶板?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你信了

轻声欢唱 回复 08-05 16:59
那我们的封印的泥巴呢?汉代的保存得非常好

轻声欢唱 回复 08-05 17:21
我们秦汉封泥有的保存得非常好,用的也不是陶土。封泥在封印时就要用火烤,这个也是,记录重要的事情泥板,也是用火烤的。

KU2003
KU2003 45
2025-07-19 13:20
靠西方历史出论文吃饭的一群人,不能否定西方历史,否则自己的一辈子都变成是骗子的经历。好可怜。其实,他们可以研究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进行研究甄别,也是能出论文的,不用天天哀嚎气急败坏。

过了这么多年 回复 07-21 17:34
沙币!那些大学教西方历史专业的,哪个不是,你无知到这么简单的常识都不知道?为西史辩护的到底是一群什么脑残?

cfan 回复 07-21 14:41
所以说从中获取过利益、名望、声誉的人太多,而且这些人又掌握话语权,你就别替这些人吹捧!

hoveyhxb
hoveyhxb 42
2025-07-19 09:43
都说是泥板,大家可以去复刻一下,小时候我也玩过泥板,也用黄泥巴上面刻过字,泥板太湿不能用,太干不好刻,而且不能刻的很大,保质期也不行,雨水、湿气很容易瓦解泥板,两河流域不是不会下雨,也有雨季的,而且还是会造成洪灾的那种。
ybcx
ybcx 38
2025-07-19 11:19
为啥国外的人都不急,国内那么多人急的跳出来

棚友 回复 07-19 12:02
因为国内一大帮学院派指望西方史吃饭骗钱呢 你这样搞伪史论不是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用户10xxx45
用户10xxx45 38
2025-07-19 08:27
SB小编真是为西方文物的保存操碎了心。这是何苦呢
无心
无心 33
2025-07-19 00:27
四千年前,这些尖锐的“字”用何物所刻、还如此光滑。

墨色染黄昏。 回复 07-19 20:47
肯定是用3D打印呀[得瑟]

沧海一兔 回复 08-04 11:48
公知大V添出来的呗

荧火之下
荧火之下 27
2025-07-19 23:11
西方一说人口就是环境适应雨水充沛,一说文物就是环境干燥适合保存。对内双标和对外双标玩的真溜
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 20
2025-07-19 07:49
俩河流域干旱,这是重点[抠鼻][抠鼻][抠鼻]
盲目自卑是种病
盲目自卑是种病 18
2025-07-19 08:31
反智
灰烬。
灰烬。 17
2025-07-19 14:54
哦,泥板,然后 按考古需求决定湿度的气候和环境。那你干脆就直接说埃及有核武或者埃及佬是外星人好了,因为这两个还比较可信。
用户11xxx47
用户11xxx47 14
2025-07-19 17:03
你马上造几块泥板刻字,用于日常记事,然后大量生产,我倒要看看你是如何做到保留几千年的?食不果腹的年代,还想着文字数据保留几千年?有这个可能吗?
地平线
地平线 13
2025-07-19 23:37
问题来了,为了烧泥板需要多少燃料,制作工坊需要多少工序,这些东西完全找不到,甚至干旱地区怎么找到廉价燃料都是问题,说随便割几捆草就能烧泥板的,这么敷衍的答案就别来侮辱我们智商了
用户10xxx40
用户10xxx40 11
2025-07-19 21:10
他们在“解释”当地远古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人丁兴旺的时候,又“考证”出另一个相反的结论:气候湿润、利耕宜居。可干可湿,可男可女[滑稽笑][滑稽笑][滑稽笑]

道友我有万魂幡 回复 08-01 07:52
两个字:刷新,五个字:天跌下来个[滑稽笑]

浪淘沙
浪淘沙 10
2025-07-19 13:47
怎么破译?而且是一个人?
用户10xxx00
用户10xxx00 10
2025-07-22 09:19
把一个几千年历史的城市伪造在一个冲积平原上!造假者有脑子吗?
棚友
棚友 8
2025-07-19 12:01
说谎要让人信 就是八分真二分假 从古至今 都是这样 大体上都是真话 关键部分 改动下就是天差地别
反转
反转 8
2025-07-20 00:04
这解释,只有文科生那充满臆想的脑袋会相信
用户13xxx84
用户13xxx84 8
2025-07-19 16:35
既然你说两河流域干旱少雨!!那你的西方白皮主子吃什么??
用户10xxx50
用户10xxx50 8
2025-07-24 15:05
古希腊的发源地米洛斯是个海岛,也发现了四千年前的未烧烤的泥板。难道希腊也是干旱少雨的沙漠地区,这和我学的地理怎么冲突了,然后是我国的教科书是假的?
狄衍
狄衍 7
2025-07-19 20:03
其实西方考古太轻松了,东西挖出来,自然有一帮孝子贤孙帮他们合理化
江海寄余生
江海寄余生 7
2025-07-20 09:27
我滴妈耶,这也敢称自己专业?牙都笑掉了,烤制固化?你以为在自己家烧烤啊?用的什么泥?在什么地方烤制的?多高温度?再说了,如果真的烤制,那就叫陶器了,那老外开心死了,为啥还只敢称泥板呢?因为老外编故事时也不敢这么编啊!你这种无知的舔狗,却妄想替他们解释,殊不知可是狠狠打脸了哦。[捂脸哭]
凡星伴月
凡星伴月 6
2025-08-04 12:36
据说,可以查到国外大学检测,泥板有造假。比如:泥板里面有现代才生产出来的物质,最近加工的时间是80年代……
滟滟
滟滟 5
2025-07-20 10:08
几万块泥板,怎么分页???
用户10xxx25
用户10xxx25 5
2025-07-20 22:01
舔狗全真派已经心态崩了吗?是“泥板”,不是“陶板”!
my god
my god 5
2025-07-20 02:47
说多了都费口水:有本事你来个科技传承的文本记录!否则千万个同时代的文物也不能证明西方的文化传承没断裂!一个断裂了的文明,,,就象高丽与高句丽一样根本无法解读并继承!所以一切证据只能证明西方的禽兽在胡说八道!
一路随风
一路随风 4
2025-07-19 22:22
说金字塔时是河流运输石料,到泥板你说是干旱,这气候任你改来改去,你龙王爷?
旅行者
旅行者 4
2025-07-20 03:03
事实证明这是上周的
清江水涨
清江水涨 4
2025-07-27 20:48
我收藏有一块明代的古城砖,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同款砖中字迹清晰的也不是太多。砖上刻的字字迹深度肯定是远超过0.5毫米的,明朝到现在不过几百年,所以你和我说什么4000年前的泥板0.5毫米的深字迹能够清晰可见,我是不会相信的。
清风拂书
清风拂书 4
2025-07-24 16:16
“两河流域干旱,少雨,气候本身就适合保存。”划重点,西方人不断的左右扇自己耳光,干旱少雨哺育了灿烂的文化,人都没几个和中国比灿烂。
用户75xxx27
用户75xxx27 3
2025-07-21 18:59
生成釉质只要800℃么?不是1000℃以上才行么?而且,装水的陶罐没发现多少,装B的“陶板”要多少有多少。呵呵。
用户10xxx62
用户10xxx62 3
2025-07-28 15:46
因为造假不严谨,搞的西方现在的考古学家一直擦屁股。
天天下雨
天天下雨 3
2025-08-02 07:33
在哪个饭都吃不饱的时代,写字也是很难的时代,文化人很少的时代,洋洋洒洒写了几百万字百,包含生活琐碎,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等。同时在中国,都是用古文一个字一个字写的,因为太难了。
用户93xxx44
用户93xxx44 3
2025-08-03 11:02
你问这么多文物如何保存,他说干旱,少雨气候适合保存;你问这么发达文明背后的庞大人口粮食供应如何解决的,他说湿润多雨适合生产[捂脸哭]
赫椋
赫椋 2
2025-07-19 23:25
没事坏了还可以再造,啥时间的都能造,可根据需要定制的!
流氓的低音鼓
流氓的低音鼓 2
2025-07-21 12:56
既然那么容易保存,为啥比我们这里的文献少那么多?
用户17xxx94
用户17xxx94 2
2025-07-20 10:54
800度的烤制,那个年代可真舍得[墨镜]
波上寒烟
波上寒烟 2
2025-07-20 12:20
西北秦长城夯土还残留多高?
cfan
cfan 2
2025-07-21 14:39
关键是楔型文字的知识,这句话很经典!
该读书时别放猪
该读书时别放猪 2
2025-08-01 12:40
这玩意儿比花岗岩还抗造?我看我们唐宋的石碑就已经破破烂烂模糊不清了~~
用户10xxx00
用户10xxx00 2
2025-08-07 09:02
伊拉克、土耳其的两批楔形文字检测出含防腐剂、近代高温烘烤!
艾老虎油
艾老虎油 2
2025-07-26 21:02
两河流域干旱、少雨,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唐宋时期的内蒙及河套地区的地理、气候,跟现在一样吗?
scg
scg 2
2025-08-06 20:53
两河流域干旱少雨,那哪来粮食养活两河文明呢?
坐望云起
坐望云起 1
2025-07-20 13:40
沙漠里的风沙?风化?你当世人S子?
醉解兰舟
醉解兰舟 1
2025-07-24 21:55
薄??看图片分析!还正我不懂,我认为是假的
用户15xxx45
用户15xxx45 1
2025-08-03 14:17
窑温800℃不准确,最新消息都是1300℃!烧出来巴适得很!
灰烬。
灰烬。 1
2025-08-06 08:50
一下子干一下子湿,这气候完全是按需求决定的。这就和西方的按需考古那样,总是华夏挖到了什么,那它们西方就能在当天马上挖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