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泉州市区东湖公园东侧围墙进行科学改造30年旧墙变新景观带

泉州网7月29日讯(融媒体记者宋万春文/图)“以前躲着走,现在天天来!”泉州市区东湖社区居民陈阿伯的感叹,道出了一堵30年老围墙焕新颜带来的真切改变。近日,东湖公园东侧历经风雨、隐患重重的旧围墙,经过精心设计与改造,不仅安全降高、拆墙透绿,还新增便民入口、提升景观细节,成功蜕变为居民交口称赞的安全线、风景线和便捷线。

改造后,老围墙焕新颜。

从隐患到亮点的华丽转身

昨日午后,记者到东湖公园探访,焕然一新的围墙通透美观,与公园环境融为一体。墙根处嫣红的三角梅与红砖纹装饰的矮墙相映成趣。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这段历经30余年风雨的围墙,还是另一番景象:墙面开裂、石块松动、墙体倾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路过居民无不快步绕行。

这场“围墙变形记”,不仅彻底消除了隐患,更为公园“绣”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路过的居民李大叔对此赞不绝口:“改得太好了。以前的墙实在太旧了,现在不仅安全还好看。”

综合考量下的科学改造

此次改造绝非简单“一刀切”。泉州市公园中心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属地东湖社区,充分听取居民意见。临近围墙的数户居民反映,该墙是其房屋的重要挡墙;公厕附近居民也希望有实体墙作为隔挡。同时,公园还需兼顾沿线构筑物、电力设施及公厕管理的边界秩序与安全。

综合安全需求、社区意见、公园管理实际和美观要求,最终确定了科学合理的改造方案:

保持围墙原长度,将高度从3米大幅降低至1.5米—1.75米,形成美观的矮墙,并巧妙设置镂空窗口,实现“拆墙透绿”效果,让公园景观与社区空间自然交融;在总长约250米的围墙中段,新增一处宽约6米的出入口,极大方便了周边居民出入公园,免去了绕远路的麻烦;同时,对围墙周边的绿化进行改造提升,进一步优化社区居民的生活空间。

如今,崭新的矮墙坚固安全,镂空窗景透出盎然绿意。浅灰色墙面上,蜿蜒的红砖纹如彩带,多处菱形镂空宛如“生态相框”。居民们笑称:“以前墙是‘屏障’,现在成了‘看风景的画框’。”

带来便捷舒适的民生暖意

改造带来的民生暖意,正从一个个日常场景里自然流淌。围墙中段那6米宽的便民通道,使社区与公园的距离更近——以往绕路十几分钟的居民,如今能“抄近路”进公园遛弯,接送孩子的家长也能带着娃在门口的木栈道上稍歇,脚步轻快了不少。

便捷之外,舒适感也悄悄融进了日常。阳光自由地穿过菱形镂空窗,洒在步道上;微风带着公园里草木的清新气息,轻轻吹拂着来往居民的脸庞。市民们沿着步道悠然漫步,或驻足欣赏墙后透出的公园绿意,或细看墙面红砖纹的肌理。孩子们则在家长身边蹦跳,好奇地问东问西。“吹着风闻着花香,比待家里还舒坦。”陈阿伯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这份改变里还藏着文化的温度。爷爷牵着孙子的手,顺着墙面上的红砖纹慢慢走,讲“红砖是怎么烧出来的”;附近的居民透过镂空窗望着公园,笑着对同伴说:“这个设计真巧妙,在家门口就把公园的好景色‘借’过来了。”

如今,这堵墙不再是分割公园与社区的“边界”,而成了串联便利、舒适与文化的“纽带”,让每个市民都能在细节里,触摸到生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