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拿不准的就去问马老师”——记禄劝县公安局民警马天保

在昆明市公安局禄劝县公安局办公室里有这样一张照片,照片里两名民警手里提着鞋子、光着脚,正蹚过湍急的河水,其中一人的嘴里咬着卷宗……

那名咬着卷宗的民警叫马天保,是禄劝县公安局法制大队的民警。1993年入警,三十余年寒来暑往,从青涩小伙到鬓角染霜,他一直根扎基层在公安工作这块土壤里。

侦查股、预审科、法制大队……不仅是机构的名字在变,公安法制工作的进程也在变。一笔一画手写卷宗变成键盘敲击网上审批,旧制度的废止迎接着新法规的落地——马天保的足迹,串起了禄劝县公安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历程,实践着“以审判为中心”的深刻变革,也映照着中国法治进程中那些扎实的足印。

“专治疑难杂症”的定心丸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刑侦改革,“侦审合一”开启,工作节奏随之提速。2000年,预审剥离,法制科成立,专司执法监督、案件把关,马天保在每一次变革时都努力学习钻研,他一头扎进新法律条文里努力学习。除学习外,只要案子有需要,无论是面对面讲解案件,还是跋山涉水去现场,他总会及时出现。

不知何时起,“马老师”这个称呼,就在民警间悄悄传开了。

大家遇到拿不准的案子,同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问问马老师”。对同事的咨询,他细细剖析、一丝不苟;碰到疑难案件,他总能揪住症结,给出“药方”。久而久之,“专治疑难杂症的马老师”,成了他响当当的名号。

随着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公安法制工作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马天保始终“耕耘”在法治一线,是禄劝县公安局案件质量最后那道坚固的防线。

马天保说,为了确保每个案子经得起推敲、程序无懈可击,他带着队员们一遍遍审阅卷宗。民警拿不准案件定性、吃不准法律条文,他陪着一起琢磨、讨论。重大复杂的案子,他早早介入,全程盯着。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他的电话从不关机。

“规范”是刻在心上的印记

2022年4月26日清晨,禄劝县公安局打掉一个养老诈骗团伙,抓获数十名团伙成员。由于嫌疑人众多,办案民警直犯难:“这办案效率怎么提得上去?”

马天保思索良久,和同事们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同步审”。通过证据共享、归集自动化、办案指导即时化,过去那种“各自为战”的局面被打破,案件侦办效率一下子提高了。

日常工作中,“规范”是马天保提到最多的词。

那张咬着卷宗光脚蹚河的照片,正是他职业生涯最生动的注脚——案子在手,责任在肩,脚下是湍急的河流,心中是抵达正义彼岸的信念。(昆明信息港记者王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