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这瓜有点大! 英伟达H20芯片被曝存在追踪定位甚至远程关闭的后门风险?国家网信

这瓜有点大! 英伟达H20芯片被曝存在追踪定位甚至远程关闭的后门风险?国家网信办火速出手约谈,要求英伟达给说法。看来老美芯片带“后门”的传闻,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英伟达这波芯片安全风波,倒是让国产替代的话题更热了。毕竟谁也不想自家数据安全捏在别人手里,政策推着、市场逼着,国产算力芯片确实到了该发力的时候。 要说国内有潜力的玩家,海光、寒武纪、海思这几家头部各有各的路数。 海光技术路线与英伟达最为接近。DCU瞄准兼容生态,自研的DTK软件栈能完全对接ROCm、CUDA那套,开发者迁移成本低,落地速度自然快。全精度计算能力也确实能打,在气象预测等一些专业场景里已经跑出了不错的成绩,被认为是大规模平稳替代的关键路径之一。 尤其在安全这块,自主架构打底,从硬件层面就做了全栈防护,并且DCU可以通过安全通道连接CPU,融合为同一安全域,对高敏感场景来说确实让人放心。 寒武纪也有自己的章法。ASIC架构本身就长在AI计算的“特化赛道”上,云边端一体化的布局早早就铺下去了——云端有思元系列撑场面,边缘侧有低功耗芯片镇场,连终端设备里都能嵌进去,一套 NeuWare 软件平台把这些场景串起来,协同效率是真没话说。最近几年,在金融、智能制造这些领域落地节奏明线加快,看得出来是想构建自己的生态圈子。 海思的昇腾系列不用多说,自带华为的“全栈基因”。达芬奇架构专攻神经网络计算,推理性能确实能打。依托全栈能力,硬件从云端到终端全覆盖,软件上 MindSpore 框架跟芯片深度绑定,协同优势很明显,并且在智能驾驶、智慧城市这些华为自家场景里已经跑通了规模化应用。 其实说到底,盘点一圈,并不是为了得出个结论,非要谁吃掉谁,而是看看在英伟达的生态外,能不能有国产芯片在关键节点顶上来。现在政策托底、市场倒逼,这几家各有各的长板,能把技术做实、把场景落地,不管谁跑在前面,都是给国产算力攒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