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问题不止一个!官方曝出两大短板,退赛其实早有预兆
全红婵的退赛,在外界看来或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缺席,但若仔细回溯这位“天才少女”近几年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这并非偶发事件,而是一个早已埋下伏笔的过程。
自东京奥运一战成名以来,全红婵从被万众追捧的“跳水奇迹”逐渐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
此次因伤退赛,再次点燃舆论,不少人开始追问:她真的还能保持巅峰吗?其实早在多位业内人士的判断中,她已暴露出两个潜在短板。
一个关乎生理成长,另一个则关系竞技状态,而这两者,都指向了一个结论:退赛,不过是积压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
第一个被官方及专家共同提及的短板,就是她所遭遇的“发育关”,从14岁的东京奥运冠军,到如今18岁的少女。
全红婵的身高在三年内增加了7厘米,体重也同步上涨了约7公斤,虽然这对一名普通女孩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青春期表现。
但对于跳水运动员,尤其是女子十米跳台选手而言,这种变化几乎是技术稳定性的“天敌”。
身高的提升意味着空中翻腾所需的旋转半径扩大,控制动作的难度大大增加,而体重的增长则直接影响入水时的冲击力控制,从而难以实现“水花消失术”那样的极致效果。
更为复杂的是,生理变化所带来的技术退步,也给她的心理带来显著压力,在公开节目中她坦率承认,动作没有以前好了,回不到以前的感觉。
这句话背后,不只是对身体变化的无力感,更透露出一种对自我巅峰状态的怀念与焦虑。
第二个短板,则被称作“长胖关”,不少网友对她在社交平台晒出的视频与照片进行对比,认为她的体态较过去明显“丰腴”了。
而“跳水女皇”高敏的专业解读更进一步指出,虽然全红婵在巴黎奥运周期中控制体重十分得力,但奥运会后明显放飞自我。
随之而来的便是技术动作走形与伤病频发的连锁反应,更棘手的是,她家族成员多为偏胖体质,加之因伤导致训练中断,这无疑加快了体重增长。
众所周知,跳水项目对体重极其敏感,有专业人士指出,运动员每增加1公斤,入水时的角度偏差都会增大,这对于追求极致入水表现的跳水运动员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为了控制体重,许多跳水队员要配合有氧训练、穿控重服、蒸桑拿、精细饮食,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借助减重补剂维持竞技体态。而这些措施,
对一个正值青春期的年轻女孩而言,既是身体的折磨,也容易带来心理上的压抑和逆反。
在大众眼中,全红婵似乎理应一直神勇无比,毕竟,她是那个一出场就震惊世界、拿下奥运冠军的“天才少女”。
但正是这种“出道即巅峰”的神话设定,让她在日后每一次状态起伏时,都承受着成倍放大的质疑与批评。
我们总是轻易将运动员的成长过程理想化,却忽略了她们同样是需要经历生理变化、心理挣扎的普通人。
她渴望像普通同龄人一样自由饮食、自在生活,但竞技体育的残酷性注定无法给予她这样的空间,她的退赛,不只是一次身体的抗议,更是对高压状态下成长焦虑的集中释放。
然而,这一切是否真的意味着全红婵的时代终结?未必,曾三战奥运的陈若琳,也曾面临同样的问题,靠的是科学的训练体系和强大的自律精神。
全红婵若能依靠团队科学设计体能与营养方案,并配合心理干预,依然有希望重新适应发育后的身体状态。
她的技术功底、比赛经验和对胜利的渴望,是她未来重塑巅峰的资本,当然,公众也需要给她一个“成长缓冲期”,在神话光环之外,接纳她作为一个真实人类的脆弱与挣扎。
从这次退赛事件来看,全红婵的问题不止一个,但每一个问题背后,都不是她的“堕落”,而是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发育关到长胖关,她在与身体的变化博弈,在与心理的预期斗争,而也许,真正决定她未来的,不是一时的状态起伏。
而是她是否愿意也是否有条件,去在改变中重新定义自己,退赛,是低谷,也是转型的开端,我们或许该学会,对她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苛责。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