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党建引领织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基层治理暖心网

近年来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一场以党建为引领、以民生为导向的基层治理变革正悄然发生。“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新模式穿透治理壁垒,凝聚多方合力,从特殊群体帮扶到老年生活照料,从社区矛盾化解到公共服务升级,书写出基层治理的“赛罕答卷”。

“小宇今天主动把鼓槌递给了同学,他的分享值得鼓励!”仕奇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丹看着课堂记录,难掩欣慰。针对社区内心智障碍儿童的康复需求,仕奇社区以“星跃行动”项目为载体,构建“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守护”服务体系,为特殊儿童点亮成长之光。该项目启动之初,社区党组织牵头联动大党委成员单位,整合康复机构、教育志愿者等资源,组建起由党员骨干带头的“星跃守护团”。专业社工通过入户评估,为社区内7名心智障碍儿童量身定制“动静结合”的康复方案——以非洲鼓课程为切入点,通过节奏模仿训练提升专注力,后续衔接乒乓球课程锻炼肢体协调。3名志愿者经社工专项培训后上岗,熟练掌握沟通技巧与安全防护知识,采用“一对多”陪伴制保障服务连续性。同时,仕奇社区还建立了家长微信群,实时分享课堂动态,指导儿童居家训练方法,形成“社区+家庭”的康复合力。目前,社区内7名心智障碍儿童不良行为减少了50%,70%能独立完成4拍节奏循环。志愿者也从“旁观辅助”转变为“主动引导”,成为孩子们信赖的“大朋友”。“下一步,我们将对接高校扩充志愿力量,推进‘一对一’陪伴制,并增设非洲鼓创意演奏课程。”王丹说。

“小陈来啦?快进来喝杯茶!”82岁的张奶奶笑着打开门,迎接志愿者陈大姐。作为万锦社区“青伴夕阳”项目的服务对象,张奶奶的生活因每周两次的上门服务焕发新活力——从最初的沉默寡言,到如今主动分享社区新鲜事,社交频次从每月不足4次增至16次以上。这一变化源于万锦社区对辖区内80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的精准关怀。万锦社区以党员为骨干,吸纳29名居民组建“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经专业社工系统培训后,形成56人的核心服务力量。针对13名老年人推出的“青伴夕阳”项目,采取“每周定期上门+按需即时响应”模式,社工负责需求摸排与服务督导,志愿者落实聊天解闷、协助购买生活用品、简单家务料理等具体服务。“我们建立了‘需求—服务—评估’闭环体系,每月回访调整方案。”据万锦社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满意度达100%,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提高了30%。接下来,万锦社区还将拓展“童享友好”儿童关爱项目,推行志愿者积分兑换制度,让温暖服务常态长效。

“在家门口就能充公交卡,真是太方便了!”刚充值完公交卡的李大爷为桃园社区“银龄便民日”活动竖起大拇指。这场由社区党组织联合辖区医院、公交公司党支部开展的便民服务,单日服务老年人50余人,义诊22人次、办理公交卡业务38笔,群众满意度达98%。作为“乐享桃园”项目的重要载体,“银龄便民日”每月定期开展,桃园社区党组织打破资源壁垒,社工通过前期调研锁定“就医难”“出行缴费难”等痛点,新组建了由5名党员牵头、12名居民参与的“桃园便民帮帮团”志愿队伍,负责现场引导、信息登记等具体服务。社区负责人介绍,这支志愿队伍聚焦老年人日常需求,在社工的培训指导下,已从单次活动参与者成长为常态化服务力量。

从“星跃行动”的细腻呵护,到“青伴夕阳”的温情陪伴,再到“乐享桃园”的便民服务,赛罕区以党建为引领,让专业社工的精准度与志愿服务的温度深度融合,让专业社工的科学方法与志愿者的赤诚热情同频共振,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书写出“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