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更改过姓名,但医保使用的还是原来的名字,这种情况如何缴费?”7月29日,记者走进济南市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受理大厅,话务员许莉正在答复高新区某企业经办人的咨询来电。“座席助手”自动生成通话转写文字,通过提取关键词,精准匹配知识库中的政策信息,弹出相关知识推荐。许莉快速浏览推荐内容,即刻为市民解答。
如今的12345热线,智能化服务再升级。随着平台数智化水平全面升级,热线通过打造智能座席辅助系统、智能回访系统等多个智能化板块,将智能转写、回访、分类等技术渗透进热线办理流程中的关键业务环节。越来越“聪明”的热线服务,也为群众打开了一条新思路。
市民通过12345热线与机器人对话,咨询公积金提取等问题。
话务员有了智慧“搭子”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大桥街道的兰溪大街路段,夜间路灯不亮,要求恢复照明。”
7月30日,市民王先生拨打12345热线反映诉求,“人工智能专席”话务员李娜接听来电。在落实过具体位置和诉求后,李娜看向左侧屏幕,实时转写的通话文字正逐行滚动,10句话刚过,“智能摘要”栏已自动生成精准描述。她轻点鼠标,将文字复制到右侧业务系统的工单框中进行最终完善。至此,一个工单顺利生成。
“过去全靠手动记录通话信息,碰到市民表达不清等情况,很容易错记或遗漏关键信息。”李娜告诉记者,通过智能座席辅助系统,话务员可以实现双屏联动,实时提炼工单要素、推送政策依据,实现市民诉求的高效受理。
记者观察到,受理大厅设有专门的“人工智能专席”,每个座席都会配备一套智能座席辅助系统。“原业务系统托底,智能座席系统助攻,辅助话务员快速应答,也能为市民节省点时间。”热线受理中心技术人员朱从帅向记者介绍,除了语音智能转写,系统还设有智能摘要、知识库推荐、工单要素等多种功能。以王先生的诉求为例,市民在电话挂断后,系统就已弹出预填工单。话务员只需稍作核对,便可转派至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咨询类工单,系统依托热线知识库还可以实时进行知识推荐,辅助话务员解答。
话务员利用“人机协作”的数智赋能,市民诉求受理效率也随之提升。
工作人员对智能机器人系统展开日常维护。
市民遇上热线“智答官”
近日,市民周女士在市中区购置了一套住房,对公积金提取所需材料和办理渠道不甚了解。为此,她拨通了12345热线寻求帮助。
“您好,我是九零零二号智能机器人,请问您想咨询社保或公积金的哪方面问题?”电话接通后,周女士通过指引选择“公积金及社保机器人”。令她惊喜的是,在周女士说明购房后想提取公积金诉求后,电话那头的“智能机器人”精准识别出了她的问题,并当即给出详细解答。“购房凭证在3年内,可以办理购房提取。要先确认您的家庭在济南市区没有未还完的公积金贷款……”
经过多轮对话,周女士最终对公积金提取的办理流程、办理方式、所需材料以及办理地点有了详细了解。“挺方便的,前后就用了3分钟。”周女士表示,这次咨询打破了她对12345热线的传统印象。
“到了高峰期,电话接不过来是常事,市民打不进电话着急,我们也分身乏术,现在有了智能机器人,不少咨询类问题都能靠它搞定,我们就能腾出精力处理更复杂的诉求了。”机器人专席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12345热线启用了智能机器人座席,专门受理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等高频咨询类问题。基于智能语音交互模式,机器人可快速、准确地识别并理解来电人意图,即使遇到机器人无法处理的情况也可以即时转接人工服务。
机器人“上岗”优化回访至20秒
“请问您反馈的问题是否得到妥善解决?”7月31日,家住天桥区环城路附近的市民李女士接到一通热线回访来电,电话那头的智能回访机器人语调平和,正与市民核对此前反映的下水道堵塞问题。根据李女士的反馈,系统后台将语音实时转写成文字,自动标记相关标签,整个过程不到20秒。而在过去,这样一通回访电话需人工记录再录入系统,至少需要3分钟。
据悉,智能回访系统可针对不同的工单类型和来电人,设置差异化的话术模板和回访流程。热线受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后台数据,“现在智能机器人可以替代人工完成‘7×8小时’电话外呼和应答,日均外呼量达9000余通,每小时外呼1100余通,是人工的30倍。”她点开李女士的工单,语音转写记录清晰显示着通话全程,“就算市民说济南方言,系统也能准确识别,避免了人工听录的偏差。”针对标记“不满意”的工单,系统会自动触发复核流程,经复核无误后,工作人员将回退至承办单位重新办理。(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宋嘉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