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7月30日,白宫新闻发布厅内,特朗普面带微笑,语气轻松地对着镜头说道:“Everything is going smoothly.” 四个字出口的一刻,仿佛为过去几个月以来的中美贸易博弈按下了一个“暂停键”。这场看似轻描淡写的表态,却是对他此前极限施压政策的彻底反转。 就在不久前,美财长贝森特还在公开场合放狠话,威胁对中国加征高达100%的关税,企图以所谓“次级制裁”手段,逼迫中国停止从伊朗和俄罗斯进口石油。 而中国并未就此让步,外交部回应清晰明确:能源政策将始终基于国家利益,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外部干预。一句话,打破了美方设下的“地缘—经济”双重勒索逻辑。 特朗普的突然转调,背后并非“态度改变”,而是“战略受挫”。 中国早已搭建起一整套“关税免疫”体系,打破了美方一再试图复刻的“逼你让步”剧本。 2025年5月起,中国迅速拓展出口渠道,东盟、南亚、中东等市场的订单不断增长,阿联酋、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的能源互换协议接连签署,出口多元化从数据跃升为现实。 与此同时,人民币本币结算网络在东南亚全面铺开,美元之外的贸易通道,为未来的不确定性预留了足够缓冲。 在产业链层面,芯片、光刻、高端化工材料等被卡脖子的领域,中国企业不再等待外部“松绑”,而是扎根自主研发。 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等企业在2025年上半年产能翻倍,稀土方面更是亮出“硬牌”:全球92%的精炼产能牢牢掌握在中国手中,管制权在手,话语权自来。 美国人最清楚这一点,贝森特在7月21日接受CNBC采访时还试图掩饰谈判僵局,用“我们可以开始讨论别的问题了”来寻找台阶。 但这种转移焦点的讲话,正暴露出美方在核心议题上寸步难行的尴尬。 更致命的是,美国内部的“法律地雷”开始爆炸。5月28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裁定,总统无权单方面修改协定关税,直接冻结了原定于“解放日”(Liberation Day)实行的145%对华关税计划。 这不仅打击了特朗普“人治外交”的惯性操作,更让华尔街开始重新评估风险敞口。 高盛和摩根大通的报告指出,三位数关税将导致美国消费者年均支出增加至少1200美元,引发新一轮通胀压力,直接冲击2026年中期选举预期。这不是经济数据的波动,这是政权稳定的警钟。 特朗普并非不懂经济,但他更懂选票。 当一边是关税政策带来的内耗加剧,一边是中国的沉稳应对和坚决不退,美方只能拿出所谓“B计划”——转向对其他国家的关税震慑。 7月30日,同一天,美国对巴西加征40%关税、对印度加征25%,试图以杀鸡儆猴之势迫使金砖国家回避与中国的能源合作。 但卢拉和莫迪并非易与之辈,南美与南亚的反击空间远比美方预期要大,这种“多线出击”的策略,只会让美国陷入越来越多的贸易前线。 更荒诞的是,美方还试图将日韩的“模板化协议”套在中国头上。 韩国以3500亿美元投资和千亿美元能源采购,换取美方15%的税率优惠;而中国的回应直截了当:不接受统一模板,只谈差异化、平等、双边。 特朗普口中的“进展顺利”,不过是一种面向国内资本市场的安抚话术。实际谈判中,关乎芯片封锁、俄油采购、芬太尼出口的核心议题,至今没有实质突破。 中方的策略早已转为“沉默博弈”:不主动炒作、不急于回应,用实力倒逼美方回归理性。 外部秩序亦在震荡,欧盟内部不满冯德莱恩对美妥协的声音高涨,法国与意大利议会公开质疑欧盟对美“配合过度”。 联合国贸发会议在年中报告中发出警告:美方的“关税讹诈”正在剥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权利,全球南方国家加快推动南南合作机制。 美方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根本不在于中国是否让步,而在于中国已经不再“需要让步”。 三位数关税的威胁在中国的“三重防御”体系面前,已经丧失了威慑效力。特朗普的“四字定调”,表面是缓和信号,实际上是战略溃败的外交修辞。 从“极限施压”到“一切顺利”,不是谈判战术的演变,而是国际格局的重新洗牌。 中国坚持的是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合作共赢可以谈,主权安全不能谈。国际规则不是强权意志的投影,而应是平等协商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