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深圳南山法院构建立体化司法助企体系

深圳市南山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汇聚216家上市企业、5000余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的商事活动在激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使涉企纠纷呈现复杂性、多元化特征。

面对企业急难愁盼,南山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南山法院”)立足司法职能,2023年创新设立“司法助企工作室”平台,只需用户手机一扫,司法需求即可“码”上到达。这个小小的二维码连接着诉讼服务、多元解纷与风险预警,实现涉企司法诉求云端响应、线下速办。

近年来,南山法院司法助企工作突破传统的单点路径,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构建系统联动,相关做法入选“广东省优化县域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经验在全省推广,成为护航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样本。

>>深圳南山法院法官进社区开展司法助企座谈会受访单位供图

党建引领强根基构建助企“双协同”格局

“为保障司法助企工作落到实处,法院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南山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设立党员司法助企先锋岗,推动司法助企与党建工作深度融合,实现系统集成,凝聚内外合力,构建起“双协同”司法助企新格局。

内部协同维度,法院以司法助企工作室为指挥中枢,统筹推进分散在全院各个审判职能部门的助企工作,制定助企措施,跟踪督导落实;集中受理企业司法需求,健全快速响应机制,实行专人专岗对接,项目化、清单式闭环管理,同步协调立案、审判、执行全链条资源,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外部协同维度,法院持续深化与行政机关、行业组织的协同,与南山区科创局、工商联、企服中心携手合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日常工作通报机制,凝聚共同体力量构建司法助企生态圈。

>>深圳南山法院发布《司法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20条》和《司法助企典型案例》受访单位供图

2024年4月,《南山法院司法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20条》和《南山法院司法助企十大典型案例》发布,聚焦安企心、防风险、解企需、聚合力,涵盖维权路径、风险预警、证据固定等,构建立体化司法助企体系,推动司法助企工作质变升级。

刚柔并济护营商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要保护新兴产业积累的品牌影响力,一定要防范不正当竞争行为。”案件承办法官杨睿认为。

随着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南山区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面临新挑战,部分中小型科创企业存在知识产权布局滞后,而新业态市场规则体系尚未健全,导致知识产权侵权、商业秘密泄露、不正当竞争等纠纷频发。

海硕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2年的光通信产业,作为南山区较早研发生产光通信网络产品的科技企业,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海硕公司在市场监测中发现,当地新设企业海某某在淘宝平台开展经营活动,其销售的光纤收发器产品页面中,持续使用了“比海硕光纤收发器还要稳定便宜”等对比性宣传标语。

海硕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海某某公司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于是诉至南山法院,要求海某某公司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南山法院认为,海某某公司为推广其产品,在广告宣传中恶意“拉踩”同行已有知名度的产品,其宣传行为、方式足以引起消费者的误解,构成了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判决其停止侵权行为,并向海硕公司赔偿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此判决对“虚假宣传”的定性不仅是对侵权者的惩戒,更为市场竞争划出了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

该案收录于《南山法院司法助企十大典型案例》,成为南山法院坚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缩影。南山法院聚焦企业痛点构建司法助企长效机制,通过平等保护经营主体产权,完善涉企权益保障体系,切实增强企业投资创业信心。

南山法院成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心,专门组建知识产权数字经济审判团队,依法运用惩罚性赔偿手段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加大对侵犯商业秘密、假冒注册商标、假冒专利、侵犯著作权等司法打击力度;将刚性法律手段转化为柔性治理智慧,对生产经营存在困难的中小微企业,依法提供缓交诉讼费等司法救助;设立民事财产保全中心,集约高效办理涉企财产保全,依法支持合理的保全财产置换,善用活封活扣帮助企业“造血生肌”;强化执前督促、执行和解,对诚信企业采取宽限期、预处罚、信用修复等,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联动解纷助善治绘就前端治理新“枫”景

“没想到我们还能重新携手,希望以后多多支持。”“这是哪里的话,误会解开了就好,和气生财嘛!”在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的活动上,曾陷入纠纷的两家新能源企业负责人又重新坐到了一起。

两家企业都是协会会员,本为产业链上的紧密合作伙伴,2021年,双方持续多年的合作突遇危机,一批原材料在运输途中因大雨浸湿而出现质量瑕疵。为保证交货工期,甲企业另行高价购买了替代材料,并直接从应付货款中扣除支出。此举引发乙企业不满,导致双方合作中断并产生持续两年的纠纷,争议金额近30万元,双方僵持不下。

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曾多次尝试调解,始终不见效。正当发愁之际,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想起了不久前与南山法院签订的多元解纷合作协议。2023年,南山法院创新司法助企举措,与深圳市电池行业协会签订了关于开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合作协议,全国首创“新能源电池行业非诉解纷中心”,由法官与中心调解员实时对接,建立了涉电池纠纷远程合力调解、线上司法确认的快捷通道。

于是,南山法院组织法官与深圳市电池协会调解员一同前往企业,为两家企业负责人开展现场调解,协调双方把话说开、把结解开。“打官司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但调解和解可以少花时间,还节省成本,更有利于双方继续合作……”经过法官的一番释法说理,双方企业逐渐找到共识,最终达成和解。

这起纠纷的成功化解,生动展现了“法院+行业协会”协同解纷的实践效能,不仅让双方企业快速从纠纷中脱身、专注自身发展,也让企业双方的合作关系得以延续,为长期合作保留了希望。

>>深圳南山法院携手有关方面成立全市首个劳动争议联合调解工作室受访单位供图

南山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创新构建分层递进式多元解纷体系,搭建“1+4+8+N”多元解纷体系,即以法院为中枢,在4个人民法庭分设诉调对接分中心,于南山区8个街道设立标准化调解站,N种力量嵌入解纷节点。

靠前服务促发展延伸司法暖企“最后一公里”

未休年假的工资怎么算?劳动合同多久签一次……2024年11月27日,庭审一结束,旁听的企业职工代表便迫不及待地上前向法官提问。法官随即走下审判席,即兴举行了一场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为主题的司法助企专题讲座,随着法官的娓娓讲解,职工逐渐有了答案。

这场“接地气”的微法庭进园区活动,在南山区智园党群服务中心拉开帷幕,是南山法院直击企业法律盲区、精准普法的巡回审判场景。庭上,聚焦一起劳动争议案件,双方律师有条不紊地举证、质证,围绕案件争议焦点激烈辩论。旁听席上,来自辖区的40余名企业职工代表全神贯注地旁听庭审。这种解剖麻雀式的普法让法治教育从抽象条文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案例,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示范效应。

为帮助企业有效防范法律风险,南山法院还在全市首发《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引》《与法同行》等系列普法读本,汇编了知识产权海外利益保护司法案例,服务出海企业依法维权。建立风险预警“吹哨人”机制,针对涉诉较多的企业发出《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指导信》,推进纠纷化解向风险预防转变。南山法院主动靠前把握企业司法需求的最新脉动,“走出去”与“请进来”构建需求导向型司法暖企服务网络。

每一组数字背后,都是法治护航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2024年以来,南山法院开展“微法庭+”活动13场,参与人员2700余人,诉前化解知识产权纠纷5436件,诉前调处涉企纠纷43600件,同比增长34.51%。2025年,22个司法助企清单化项目有条不紊地推进。

“接下来,南山法院将以‘系统联动’为起点,不断增强司法服务针对性和精准度,持续深化助企工作实效,推动构建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营商‘暖环境’,持续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以高水平司法书写宜商护企‘南山答卷’。”南山法院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