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女护士被美军的炮弹炸瞎了双眼,当场晕厥。醒来后,她听到美军在自己身边叽里呱啦地对话,那一刻,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5年,张道华出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中国,对她那一代人来说,山河破碎是童年唯一的底色,但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参军报国的念头,早就种在了他的心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当时年仅16岁的她还是个在校学生,便决定报名参军,成为志愿军第60军后勤部总医院的一名护士。 到了1951年3月,当部队跨过鸭绿江时,这个年轻的姑娘只有一个念头:快点上战场。 她很快被分到第3兵团60军180师的野战医院,战场远比想象中残酷,但这个瘦小的护士却从未叫过苦。 同年3月25日,前线告急,野战医院必须紧急转移243名重伤员,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张道华却主动请缨,负责转运其中最棘手的七名伤员。 这七个人,有的昏迷不醒,有的断了手臂,还有四个头部重创,几乎无法自理,而张道华则先背起一个,再领着另外六个,就这样上路了。 在战场上,她已经学会了听声辩位,能从子弹的呼啸中判断炮火远近,每当危险逼近,她总会第一时间扑在伤员身上,用自己单薄的身体作掩护。 在没有任何作战部队策应的情况下,她带着这支特殊的队伍,一夜之间翻了三座大山,穿过密林,甚至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 军装被挂得破破烂烂,双腿划得满是伤口,湿透的军鞋几天几夜都没脱下来,眼看就要冲出重围,张道华却猛然发现,队伍里少了一名腿部重伤的战士。 她来不及多想,安顿好其余六人,独自一人转身扎回了硝烟弥漫的密林,最终在一处灌木丛里,她找到了那名掉队的伤员。 他的伤口已经裂开,血流不止,张道华迅速为他包扎,搀扶着他准备离开,可谁知,就在这时,美军的炮火覆盖了这片区域。 一枚炮弹在她身边炸响,她眼前一黑,便什么都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久,冰冷的雨水把张道华浇醒,耳边是美军叽里呱啦的说话声,他们正在检查尸体,脚步声近在咫尺,她想睁开眼,世界却是一片漆黑,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瞎了。 求生的本能压倒了所有的恐惧和剧痛,她立刻抓起一把泥浆抹在脸上和衣服上,屏住呼吸,一动不动地装死。 一名美军士兵走了过来,用枪托狠狠砸在她的肋骨上,即便剧痛穿心,她却咬紧牙关,纹丝不动,几分钟像一个世纪那么长,直到脚步声远去,她才逃过一劫。 敌人走了,可战斗才刚刚开始,张道华不甘心就这样死在异国的泥地里,她凭着记忆和直觉判断出我军阵地的方向,于是她用尽全身力气,朝着那个方向,开始了艰难的爬行。 就这样,她靠着听觉辨别方向,在山林里爬了七个多小时,饥饿、失血、寒冷和剧痛让她数次昏厥,可每次醒来,支撑她的除了求生意志,还有那份被血水浸透的伤员名单,她要活下去,她得知道那七个战友是否安全。 当她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再次昏过去时,恍惚中,她似乎听到了熟悉的汉语口令:“向后转,快步跟上!”她用尽最后的力气喊道:“战友们,救救我!” 原来,在她负责的伤员安全归队后,他们立刻上报了张道华失踪的消息,180师随即派出了搜救队,正是这支小队找到了她。 张道华得救了,她负责的七名伤员,无一人牺牲,但代价是,她那双眼睛,却永远失去了光明。 伤愈退伍后,这位荣获一等功的战斗英雄,本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安然享受国家给予的优厚待遇。 可她却拒绝了,她不想给组织添麻烦,她跑到北京学习盲人按摩,要靠自己的双手活下去。 后来,她更是在成都当上了盲人工厂的厂长,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她不仅自己干,还手把手地教,用自己的经历和行动,为更多和她一样的残疾人照亮了前路。 张道华的一生,从一个16岁的报国少女,到一个在绝境中求生的盲眼英雄,再到一个自食其力、照亮他人的厂长,她用行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 有意思的是,战争夺走了她的视力,却没能夺走她的坚韧;和平年代给了她享受荣誉的权利,她却选择了继续奉献。 1953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她,她的事迹被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录》,她的军装至今仍陈列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里。 晚年时,她时常抚摸着那枚一等功勋章,总能准确说出上面每一道棱角的含义,那勋章上镌刻的,或许就是她心中永不熄灭的光...... 【信源】她们是谁?她们是中国历史的塑造者!——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