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阜阳法院的一则判决引发广泛讨论:一名离家12年的妻子在丈夫意外去世后突然现身,要求分割220万元死亡赔偿金。法院最终驳回了她的诉求,理由是“未尽夫妻扶养义务”。8月1日,#男子去世消失12年妻子出现要分钱#冲上热搜,引来网友调侃嘲笑。
这个看似简单的案件,折射出了当代婚姻关系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当婚姻只剩下法律形式而失去实质内容时,我们该如何看待其中的权利与责任?
结婚证会随着时间泛黄,但婚姻的真正价值不在于那张纸,而在于纸上承载的共同生活。在这起案件中,妻子离家12年,既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在丈夫最需要的时候出现,甚至连丈夫的葬礼都缺席。这样的“婚姻”,在法律上或许还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名存实亡。
法院的判决之所以获得广泛认同,正是因为它把握住了婚姻的本质:婚姻不是一种可以随时激活的权利凭证,而是需要持续经营的生活共同体。就像一位网友评论的那样:“你不能在银行存钱时不见人影,取钱时却第一个冲上前。”
死亡赔偿金不是遗产,它的分配应该体现“谁依赖、谁受益”的原则。在这起案件中,赔偿金主要分配给了死者的父母和未成年子女,因为他们才是真正依赖死者生活的人。而长期缺席的妻子,既没有证明自己对家庭的贡献,也没有表现出对家人的实际依赖。
这个判决提醒我们:法律保护的不是空洞的身份,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需求。就像种地一样,只有真正下地干活的人,才有资格分享收获的果实。
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热议,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焦虑:在物质利益面前,婚姻是否正在被一些人当作谋取利益的工具?数据显示,我国离婚率多年攀升,“闪婚闪离”等现象屡见不鲜。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防止婚姻被异化为“权利期权”,成为一个亟待重视的问题。
法律不能成为投机者的保护伞。如果允许这种“平时销户、见利激活”的行为,不仅会伤害真正付出的人,还会动摇婚姻制度的根基。就像盖房子,如果每个人都只想住现成的,却不愿出力建造,最终大家都会无家可归。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加强婚姻教育,让人们明白婚姻不仅是浪漫的爱情,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就像开车需要考驾照一样,结婚或许也需要先学会承担责任。
其次,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让权利和义务更加对等。比如可以考虑建立婚姻关系存续的证明标准,避免“一纸婚书定终身”的情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重建对婚姻的敬畏之心。婚姻不是可以随意开关的“休眠账户”,而是需要用心经营的终身事业。
这个案件的启示已经超越了案件本身。它告诉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婚姻更需要责任的“压舱石”。真正的婚姻,不是法律上的身份绑定,而是生活中的相濡以沫;不是利益的计算,而是风雨同舟的承诺。
任何关系,如果只有索取没有付出,最终都会走向枯竭。婚姻如此,人生亦然。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婚姻中的权利必须以履行的责任为前提时,我们或许才能重新找回婚姻的本真意义——那是一种需要用心经营、用责任守护的生活承诺。(大河网河声评论员丁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