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距离成为发达国家还有多远,我们有生之年能看到那一天吗?先说一个反直学的结论,据说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了,而且还是某著名官方机构认证的。2023年3月27日,美国众议院以415票赞成零票反对的压制性优势。通过了一项决议,正式将中国认定为发达国家。 听到这个消息,国内的网友们都感到有些意外,自己什么时候就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了? 但这顶从天而降的“发达国家”高帽,背后包裹的并非善意,美国政客们上演这么一出,真实目的其实是想借此取消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长期享有的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 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想在全球贸易的牌桌上给中国增加难度,削弱咱们的国际竞争力和在发展中国家群体里的影响力,这本质上是其对华遏制战略中的一环,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博弈。 实际上,“发达国家”这个概念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词汇,它诞生于二战之后,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为了维护自身主导的全球秩序而创造出来的一套话语体系。 虽然国际上有一套看似客观的衡量标准,比如人均GDP要达到两万美元,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要高于0.9,但这些标准本身就经不起仔细推敲。 就拿那个综合了健康、教育和收入的人类发展指数来说,它的衡量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在衡量教育水平时,它只简单计算居民平均上学时间的长短,却完全忽略了教育的真实质量和效率,这样得出的结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而在衡量收入水平时,采用的购买力平价方法也难以真正反映各国复杂的生活成本差异,一个简单的数字根本无法说明实际的生活水准。 当衡量工具本身都存在这么多问题时,用它来给一个国家下定义,其说服力自然要大打折扣,既然外部的评价体系并不可靠,那么更重要的是看我们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对于这一点,国家其实已经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时间表,早在2020年,官方就明确提出了一个远景目标,那就是到2035年,使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这个目标被具体化为,在2020年的基础上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这恰好就能迈过两万美元的那道门槛。 这个目标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挑战不小,但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就会发现,中国在制定长远目标时,往往伴随着强大的执行力,并且最终的成果常常超出最初的预期。 更关键的是,中国已经不再单纯地以西方的标准作为唯一参照,而是开始着手建立一套更符合自身国情与发展理念的评价体系,比如近年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数”,就彻底跳出了过去只看经济数字的旧框架。 这个新体系里,包含了很多与普通人生活紧密相连的指标,比如空气质量的优良天数、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公共文化设施的普及度等等。 这套新标准的核心,就是发展要真正地以人为本,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让大家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升。 过去,有些西方精英总认为,如果十几亿中国人都过上和他们一样富裕的生活,那将是地球的一场灾难,这种论调的背后,恰恰暴露了他们那种依赖资源掠夺和不平等交换的现代化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而中国现在正在用行动证明,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非只有一条,存在着一条不必依赖剥削与消耗,而是依靠自身奋斗来实现共同繁荣的全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