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什么高粱不能成为主粮?一位70多岁的老人告诉我,90%的人不知道不需要打农药的高粱,为何不能成为主粮?你以为高粱都拿去制作“高粱酒”了,其实根本就不是这样。 (信息来源:拂晓新闻网——怀旧的高粱) 《松花江上》描述东北的富饶:“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高粱在上世纪80年代,年产量曾高达2000万吨,是无数家庭的“救命粮”。可如今它的年产量已萎缩至不足过去的零头,悄然退出了主食的舞台。一个曾经让人引以为傲的种植物,如今怎么就不再上桌了呢? 高粱并非中原土著,其故乡远在非洲,大约3000多年前经由印度传入中国,并迅速在黄河流域扎下了根。它最为亮眼的特性就是强大的生命力,不挑地、好养活,成熟期比许多作物都短,即使在贫瘠干旱的土地上也能茁壮成长。 高粱的价值远不止填饱肚子。它被先辈们利用到了极致,籽粒能吃,坚韧的秸秆能用来做锅盖、盖房子、筑围栏,细长的高粱杆能扎成耐用的炊帚和笤帚,脱粒剩下的外壳是上好的枕芯填充物;就连碎料,也能当柴烧火、喂养牲畜。 高粱身上这浑身是宝的特性,也让高粱深深烙印在中华文化中。可就是这样一个坚韧顽强、用途广泛的作物,为何会在主食的竞争中一败涂地? 与精米白面相比,高粱饭口感粗糙,甚至有些“拉嗓子”,这无疑劝退了绝大多数人。 除了口感不佳,高粱在营养上也存在短板。它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及大米小麦,它的蛋白质人体还不易消化,还缺乏赖氨酸等关键氨基酸,这就带来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吃高粱不抗饿。 许多老一辈人都有印象,早上吃一大碗高粱面,不到中午肚子就叫了。对于那个需要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年代,这几乎是致命缺陷。 而科技的发展则给高粱致命一击。在现代农业技术下,高粱的亩产量和综合经济价值,都难以与水稻、小麦抗衡。 随着工业化进程,工厂生产的锅盖和塑料扫帚,在耐用和便利性上轻易取代了高粱制品。这些附加价值被一一剥离,农民自然会选择种植回报更高的作物。 不过,高粱却在另一条路上成了无可争议的王者。茅台、五粮液等顶级名酒,都偏偏选择高粱作为酿造的灵魂原料,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正是高粱的“酿酒基因”在发挥作用。高粱在发酵过程中很“干净”,不会产生类似发酵土豆那样的异味,保证了酒体的纯粹。高粱在酿造中能产生以壬醛为代表的醇醛酚类物质,这些物质恰恰是构成白酒浓郁香气的核心。 风味的纯净性、独特性,让高粱从餐桌上的配角,一跃成为酿酒釜中高贵的“红色灵魂”。 当然随着健康饮食风潮兴起,富含膳食纤维的它作为“杂粮”重新回归大众视野,高粱面条、高粱米糕等创新产品也在努力为它开辟新赛道。 得期待的是,它作为生物能源的潜力正被逐步挖掘,一旦纤维素制乙醇技术成熟,种植甜高粱的农田,或许就将成为未来的“生物油田”。 高粱的身份变迁,是市场选择、科技进步和文化演变的共同结果。它从未真正失败,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中,精准地找到了一个价值更高的生态位。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