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法国媒体喊话了!法国国际广播电台7月31日公开宣称,中国拒绝放弃购买俄罗斯石油,

法国媒体喊话了!法国国际广播电台7月31日公开宣称,中国拒绝放弃购买俄罗斯石油,这种情况下,双方的峰会还能行吗?法国媒体强调,两大经济体瑞典谈判后的乐观气氛似乎所剩无几。 首先得搞清楚,中俄石油贸易的核心矛盾根本不在 “买不买”,而在 “怎么结账”。表面上看,中俄早就签了本币结算的协议,普通商品贸易里也确实在用人民币和卢布。可一旦涉及石油这种全球硬通货,俄罗斯的态度就变得特别 “拧巴”—— 他们嘴上说支持去美元化,实际交易中却坚持用美元或欧元结算。这到底是为啥? 这里头有个绕不开的坎儿:国际石油定价机制。全球 90% 以上的原油交易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布伦特、WTI 这些基准油价就像紧箍咒,死死卡住所有玩家的脖子。就算中俄想甩开美元,可俄罗斯出口的乌拉尔原油价格还是得参考布伦特原油,结算时自然得换算成美元。就拿 2025 年 6 月的一笔交易来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 100 万吨原油,虽然合同里写着 “人民币结算”,但实际价格是按照布伦特原油均价每桶 78 美元乘以汇率算出来的。这种 “美元计价、本币结算” 的操作,说白了就是戴着镣铐跳舞。 更有意思的是,俄罗斯自己也有难言之隐。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5 年 7 月的数据,俄罗斯外汇储备里美元和欧元占比仍高达 42%,而人民币仅占 18%。他们的石油出口收入得用来偿还外债、购买西方技术设备,这些都得靠美元欧元撑着。去年 12 月,俄罗斯财政部就因为美元短缺,被迫暂停了部分主权债券的支付。所以,俄罗斯在石油贸易中坚持用美元欧元,说白了是 “穷得离不开美元”—— 毕竟,卢布在国际市场上的流动性连人民币的零头都不到。 但法国媒体故意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中俄正在悄悄打破这个怪圈。2025 年 1 月,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与中国石化签订了一份为期 5 年、价值 200 亿美元的原油供应合同,其中 30% 的金额明确用人民币结算。更绝的是,双方还约定了 “卢布 - 人民币汇率走廊”,当汇率波动超过 5% 时,自动启动价格调整机制。这种 “混合结算 + 汇率保护” 的模式,既照顾了俄罗斯的外汇需求,又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开了突破口。 法国媒体的另一个槽点,是把中俄峰会的成败绑在石油贸易上。实际上,能源合作只是中俄关系的冰山一角。2025 年上半年,双方在航天、核能、农业等领域签署了 17 项重大合作协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东方航天港” 项目 —— 中俄将在哈巴罗夫斯克共建月球探测装备生产基地,总投资超过 50 亿欧元。这些合作项目的战略价值,岂是几桶石油能比的? 最打脸的是,法国自己也在偷偷买俄罗斯石油。根据彭博社 7 月 28 日的报道,法国道达尔能源公司通过土耳其中间商,今年二季度进口了 35 万吨俄罗斯乌拉尔原油,均价每桶比布伦特原油低 12 美元。更讽刺的是,这些原油在土耳其混兑后,贴上 “阿塞拜疆原油” 的标签,堂而皇之地进入了欧盟市场。法国媒体有功夫指责中国,不如先管管自家企业的 “曲线购油” 把戏。 说到底,法国媒体的这出戏,本质上是西方对中俄合作的焦虑症发作。他们害怕看到两个大国绕过美元体系,害怕看到多极化世界的雏形。但现实是,中俄能源合作早就过了 “非黑即白” 的阶段,而是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走出了一条 “务实创新” 的新路。法国媒体与其在结算方式上做文章,不如好好想想:当美元霸权的地基松动时,自己该如何在新的国际秩序中找准位置。毕竟,用冷战思维看待 21 世纪的经济合作,本身就是一种时代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