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最近一直在研究美国的AI应用类企业,广告应用的Ap­p­l­o­v­in,军工应

最近一直在研究美国的AI应用类企业,广告应用的Ap­p­l­o­v­in,军工应用的Pa­l­a­n­t­ir,电商Sa­as平台的Sh­o­p­i­fy,营销Sa­as平台的Sa­l­e­s­f­o­r­ce ,数据治理的Da­t­a­b­i­c­ks,数据标注的Sc­a­le AI,网络运维的Da­t­a­D­og,网络安全的Pa­lo Al­to等等几十家。

再回来对标国内的同类型企业,逐渐形成一种认知:美国的AI应用企业无论是在底层技术,创新理念,还是产业分工,业务模式(Sa­as平台订阅)都远远领先国内,对标模式的传导至少要三五年。

这两天在深入研究区块链技术和Web 3.0生态时,突然有种强烈的感觉,从对标美国企业的角度去看待国内AI应用产业的发展,实质上是掉进了一种路径依赖的陷阱,没有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国内很多优秀的互联网企业都是对标学习美国的先进模式,在国内应用落地的结果,阿里,京东,百度,滴滴等等,不胜枚举。

因为当时国内的互联网生态实在是落后太多,中国是美国的跟随者和模仿者,但在AI时代呢?

似乎中美是直接的竞争者,美国的先发优势并不明显,在很多领域最多只有半个身位,以DS为例。

以中国如今的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发展阶段,其形成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产业基础,加上庞大人口形成的场景和数据优势,在AI应用方面,中国有必要还一直摸着鹰酱过河吗?

如果说美国在上游技术层面的创新体制与创业理念方面更具优势,那么中国在下游的商业应用层面应该是更具优势的。

庞大的人口,丰富的场景,良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产业基础,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只要AI技术(算力与模型等)的发展到基本平权的状态,下游应用的突破必然在国内不断涌现。

此时,利用政商关系一心捞钱的文化氛围并不见得是坏事,只会被解读为市场拓展能力强,经营灵活性高。

毕竟把别人的钱揣自己口袋,是中国老板们梦寐以求的,而所谓的商业模式创新,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国内AI应用中最有前景的应该是那些客户需求显性,市场规模巨大,信息化和智能化基础扎实的下游赛道。

以及其中那些苦心孤诣探索AI技术应用,处心积虑利用AI技术搞模式创新,推动行业洗牌的,开放,创新,勇敢,有野心,有魄力的民营企业。

最终能与开篇提及的那些美国AI科技巨头平起平坐的中国AI大佬,或许有不少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