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全球局势中最乱的竟是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院长曾直言:中国周边环境最恶劣,是弱势王朝的产物,20个邻国各个都比猴精.. 所谓 “弱势王朝的产物”,指向的是近代中国国力衰微时,传统宗藩体系瓦解后留下的权力真空。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西方列强在东亚的殖民扩张,将原本相对稳定的朝贡秩序撕裂,催生了一批在殖民遗产、民族独立浪潮中形成的现代国家。 这些国家带着不同的历史记忆、制度选择和利益诉求,构成了中国周边独特的 “多元拼图”。 既有日本、韩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东南亚、南亚的发展中国家;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宗教、文化、民族的多样性更是远超其他大国周边。 “20 个邻国各个都比猴精”,道出的是主权国家在国际博弈中的理性选择。 没有哪个国家会单纯依附他国,都在复杂的地缘棋局中寻求利益最大化:东南亚国家一边参与 “一带一路” 建设,借助中国投资修建港口、铁路。 一边又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保持 “斗而不破” 的节奏,同时与美国维持军事合作以平衡风险。 中亚国家既与中国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深化能源合作,又通过集安组织、欧亚经济联盟等平台与俄罗斯保持传统联系,还对欧盟的投资与技术持开放态度。 日韩在经济上与中国深度绑定 ——2024 年中日贸易额超 3.5 万亿元,中韩贸易额突破 3 万亿元,却在安全上依赖美国的 “印太战略”,形成 “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 的双重依存。 这种复杂性在具体议题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中印边界问题虽历经多轮军长级会谈,仍存在未解分歧。 但两国贸易额在 2024 年逆势增长至 1300 亿美元,在气候变化、多边机制等领域保持协调。 南海局势中,中国与东盟通过《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磋商机制管控分歧,同时 “南海行为准则” 的推进为区域稳定提供制度保障。 而个别国家引入外部势力的小动作,始终难以撼动整体合作框架;朝鲜半岛核问题牵动东北亚安全格局。 中国坚持 “半岛无核化” 与 “对话协商” 双轨并行,既反对激化矛盾,也拒绝单边制裁的极端做法。 中国应对这种复杂局面的策略,始终围绕 “互利共赢” 与 “底线思维” 展开。 在经济领域,“一带一路” 倡议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老铁路让老挝从 “陆锁国” 变为 “陆联国”,雅万高铁带动印尼爪哇岛经济一体化,中巴经济走廊为巴基斯坦创造数十万就业岗位。 2024 年,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额占外贸总额比重超 30%,利益融合的 “经济纽带” 日益牢固。 在安全领域,上合组织、东盟防长扩大会等机制为多边安全合作提供平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合军演、反恐合作常态化,共同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 在外交层面,中国坚持 “不干涉内政” 原则,通过元首外交、伙伴关系网络,与周边国家构建起多层次沟通渠道。 截至 2025 年,中国已与 14 个陆上邻国中的 12 个划定边界,与周边多数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金灿荣的这番分析,本质上是提醒人们正视周边环境的复杂性,而非渲染 “威胁论”。 事实上,中国从未将周边国家视为 “对手”,而是当作 “命运共同体” 的重要成员。 尽管存在分歧与摩擦,但合作始终是主流:东盟连续 14 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韩国、日本是中国重要的技术与投资来源国,中亚国家是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保障。 这种 “和而不同” 的相处之道,正是中国从 “弱势王朝” 的历史教训中总结出的外交智慧。 既不恃强凌弱,也不妄自菲薄,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同时,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动周边共同发展。 周边环境的复杂性,恰恰是中国成长为负责任大国的 “练兵场”。 从推动 RCEP 生效实施到积极参与亚太自贸区建设,从应对新冠疫情中的跨境援助到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证明:复杂的周边格局不是 “负担”,而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 “试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