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印度对中国玩“鬼把戏”?将棉花低价卖给中国,再高价买回去,印度的这一操作简直太神

印度对中国玩“鬼把戏”?将棉花低价卖给中国,再高价买回去,印度的这一操作简直太神奇了,关键是印度对这件事还“乐此不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赔本的买卖”,印度还始终坚持,这一行为倒是与以往印度的风格不太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印度真的会干吗?还是说这“赔钱”买卖的背后,印度有着鲜为人知的目的? 印度作为棉花产业大国,种植面积稳居全球第一位,每年出口世界各国的棉花数不胜数,全球有四成的棉花总量被印度牢牢把控在手中,即便是中国,在这方面也得“甘拜下风”。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每年需要从全球进口大约200万吨棉花,用来满足国内群众的基本需求,其中进口国家主要包括美国、印度。 与此同时,中国还会从印度进口大量的棉纱,譬如2023年,中国就从印度订购了大约5000吨的棉纱,这说明,在农业合作领域,印度算是与中国合作较为密切的国家。 但是有一点却很“奇怪”,印度将棉花低价出口到中国,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工厂,将从印度进口的棉花加工生产成生活必需品之后,印度又会花高价进行购买。 这样“自相矛盾”的背后是印度印度经济发达,钱多的没地方花吗?还是说这背后,印度也有着不得已的苦衷? 在这样的买与卖的过程中,中国似乎成为了最大的赢家,既节省了种植棉花的资金成本,也节省了时间成本,直接成为了“中间商”,还能稳稳赚个差价。 而另一边的印度呢,却不得不这样做,因为印度产业链就像是一个完全没有发育的“婴孩儿”。 印度不是没有设想过,将棉花变成漂亮的衣服,然后再高价出售,这样就能把资金牢牢抓在自己手中,可想归想,做到做不到又是另外的说法了。 印度的纺织厂大部分还都卡在了纺纱这一基础却又相当重要的步骤,虽然数据表明,全球使用的每5根棉纱当中,都有一根是印度纺纱厂生产的,但却也是最为劣质的低支纱,十分粗糙。 这种低支纱几乎是被“淘汰”的存在,普遍被一些较为贫困的国家购买、使用,后续变成布料粗糙的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 印度也想效仿中国生产一些高质量的棉纱,可问题就出在了完整的产业链,以及较为尖端的技术上面,印度的很多纺纱厂的机器都是一些“老古董”,甚至大部分都是英国殖民时期留下来的老物件。 设备陈旧,还没怎么使用呢,就出故障,来一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戏码,效率低的离谱。 印度纺织厂倒是想过将这些老设备通通都淘汰掉,但印度方面下达的命令又成为了压垮印度纺纱厂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为方面为了保证本土纺织厂,对进口纺织器械加征高额关税,本土企业想要购买先进的设备,价格却高的离谱,不是贵在机器本身,而是贵在关税上面。 新机器买不起,旧设备敢淘汰吗?怎么说那也是养活纺纱厂的“宝贝”!这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就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另外,印度在印染、绣花方面的工艺环节根本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加工出来的产品样式老掉牙,很多群众都不太喜欢。 印度只能使用老掉牙的机器,生产低质量的棉纱,加工一些不漂亮的生活用品,导致这些商品出口到其他国家也是价格相当低廉。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为什么不想着升级产业链呢?只要产业链升级成功,一切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虽然印度被誉为最有可能崛起的国家,狠狠吃了一波人口红利,可印度经济发展并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样乐观,升级需要大量的资金,印度的钱从哪来? 棉纱不挣钱,印度只能想着缩减成本,搞什么产业链升级呢,干脆直接将棉花大规模出口到一些国家,印度的棉花质量不错,中国也是印度棉花领域的“大顾客”。 秉持着有钱不赚“缺心眼”的想法,印度巴不得将国内的棉花多多出口到中国,然而,这些棉花被中国收购之后,被中国工厂加工,成为了花样繁多,质量可靠、面料柔软的日常生活用品。 中国收购的印度棉花价格低廉,出口到印度的衣服等生活用品,价格虽然不算高昂,但相较于棉花,那价格还是翻了好几个跟头。 相较于印度在纺织业方面的落后,中国的纺织技术可以说是遥遥领先,更被被誉为“全球纺织大脑”,可见中国纺织的产品的受欢迎程度。 印度不是不想赚大钱,也没有什么能力玩“鬼把戏”,一切都是逼不得已,背后有着难言之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