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重拳砸向台湾,特朗普在下一盘怎样的棋?美对台定位已变。 近期因特朗普的一则行政命台海局势再度升温。7月31日,这位美国总统签署命令,对全球60个贸易伙伴加征10%至41%的进口关税,其中台湾地区被课以20%的重税,新规将于8月7日正式生效。 这记突如其来的“重拳”,让本就敏感的台海局势更添变数,也让外界纷纷揣测特朗普此举背后的真实意图。 我国防部随后简明表态,重申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解放军将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特朗普选择此时对台加征高额关税,首先源于其一贯的“美国优先”贸易理念。 从首次执政时期就推行的“关税战”,到如今再度祭出同类手段,特朗普始终将“重塑贸易平衡”作为核心目标。 在他看来,美国长期在与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贸易伙伴往来中“吃亏”,2024年台湾地区对美贸易顺差超过300亿美元,其中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占据大头。 通过加征关税,既能缩减贸易逆差,又能为美国本土产业争取喘息空间,这种直接的经济计算,符合其商人出身的行事逻辑。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需求。近年来,随着中国在科技、经济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美国试图通过重构供应链来遏制中国发展。 台湾地区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特朗普政府想借此关税手段,迫使台企加速将产能转移至美国。 此前美国已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巨额补贴吸引台积电等企业赴美建厂,此次加征关税相当于又添一层“推力”,试图将台湾地区的核心产业牢牢绑在美国战车上,形成对中国的技术围堵。 从国内政治角度看,特朗普此举也带有明显的选举算计。2025年正值美国大选关键期,特朗普需要通过强硬的贸易政策讨好本土选民,尤其是制造业工人群体。 对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贸易伙伴加征关税,能塑造其“强硬捍卫美国利益”的形象,迎合保守派选民的期待。 而选择对台下手,既不会像对欧盟加税那样引发强烈的盟友反弹,又能展现其“不徇私情”的姿态,这种政治账的计算,贯穿了特朗普的决策过程。 这一政策也暴露了美国对台策略的实用性转向。过去美国对台常以“战略伙伴”自居,通过经济让利维持关系,但随着中国反制能力增强,美国开始重新评估成本收益。 在特朗普眼中,台湾地区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实际利益交换上,既想利用台企的技术优势,又不愿承担过多经济成本。 20%的关税既能施压台当局在政治上更配合美国,又能从经济上“收割”利益,这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操作,符合其务实主义的外交风格。 赖清德原定8月的“过境”计划,恰好成了特朗普政策的试金石。 台当局本想借“过境”强化与美关系,却没想到撞上关税重拳,这无疑给其“倚美谋独”的幻想泼了冷水。 台企对美出口的半导体、精密机械等产品将直接面临成本上升压力,台积电等企业在美建厂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台当局所谓的“经济安全”承诺瞬间变得脆弱不堪。 这让台当局清晰认识到,在美国的利益天平上,台湾地区随时可能成为被牺牲的筹码。 美国国内对这一政策的默许态度也值得关注。尽管有少数议员对加税可能影响供应链表达担忧,但并未形成实质性反对声浪。 这反映出美国政坛对台政策的共识正在变化,从过去的“模糊支持”转向更直接的利益交换。 随着中美博弈加剧,美国更倾向于将台湾地区作为可交易的“棋子”,而非需要全力维护的“盟友”,这种转变比单纯的政治表态更具冲击力。 面对这一系列动态,我国防部立场明确: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势力干涉都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践踏。 解放军在台海地区的常态化演训,正是对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的坚定回应,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不容置疑。 台当局此刻应该认清现实:美国的“支持”从来都是有条件的。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撕开了“美台友好”的虚伪面纱,暴露了美国将台湾地区视为“利益工具”的本质。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提升,任何试图分裂国家的行径都将付出沉重代价,而将希望寄托于外部势力的“台独”幻想,最终只会被现实击碎。 特朗普的关税命令如同一个醒目的路标,警示着台海局势中利益博弈的残酷本质,也让“台独”势力的生存空间愈发狭窄。 信息来源:美对台“对等关税”公布 震撼岛内·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