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啥拒绝欧盟?冯德莱恩这次访华,原本带着两个目标,一是联中抗美,二是联中抗俄,但是都被中国拒绝了。归根结底就是欧盟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地位。 欧盟这几年确实内外交困。俄乌冲突一爆发,能源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老百姓的电费账单看得人心惊肉跳,企业生产成本也水涨船高。 偏偏这时候美国还不断加码:这边钢铝关税大棒挥得呼呼作响,那边又逼着欧洲盟友多掏军费。 欧盟夹在中间,经济和安全两头承压,喘气都费劲。情急之下,欧盟把目光转向中国,琢磨着拉个“抗美统一战线”,再拽上中国一起“抗俄”,仿佛中国成了能帮它同时解套两根绞索的救星。 但问题在于,欧盟似乎没想明白一件事:国际政治不是简单的“抱团取暖”,更不是谁都能随随便便当“队友”的。 欧盟和美国的关系,远比它嘴上抱怨的要铁得多。中国对此看得透彻——今天欧盟可能为缓解压力跟你谈合作,明天美国一施压,它转身就可能调转枪口。 扶持一个连自主决策都受制于人的“伙伴”,对中国而言风险远大于收益。 再看欧盟内部,对华政策简直像患了“分裂症”。德国车企三成销量指着中国市场养活,自然反对对华加关税; 可法国却高喊“战略自主”,一边给中国电动车加征35%关税,一边排挤华为5G设备。 这种左手数着中国市场的钞票、右手挥着贸易保护大棒的操作,让中国怎么敢把欧盟当靠谱合作伙伴?更别提俄乌问题了。 欧盟自己都没统一立场:匈牙利等国惦记着俄罗斯的天然气,德国法国嘴上强硬却偷偷通过第三国买俄油,2025年前五个月欧盟进口俄能源花了23亿欧元,比中国还多5亿。 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却要求中国切断与俄罗斯的正常能源贸易和科技合作,甚至把中企列入制裁名单,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逻辑,中国当然不买账。 中俄贸易额在2023年已达2400亿美元,能源安全、科技互补都是实打实的利益。中国凭什么要为配合欧盟飘忽不定的“站队”要求,牺牲自己深耕多年的务实合作? 冯德莱恩在稀土问题上的态度更是典型。欧盟75%的锂电池原料依赖中国,却甩出“30天最后通牒”逼中国取消出口管制。 殊不知中国早实施精准的差异化管控:对美严格审查最终用途,对欧盟的绿色项目反而优先审批。 欧盟不领情还狮子大开口要“无限供应”,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中国外交部回应得直白:稀土是战略资源,不是白菜,政策必须服务国家利益——这话既是说给欧盟听,也是在向世界宣示中国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 最暴露欧盟定位尴尬的,是冯德莱恩访华失败后的神操作:空手离开北京才三天,她就火急火燎飞赴苏格兰见特朗普。 面对美国“不加税就涨到30%关税”的威胁,曾经放话“绝不超过10%”的欧盟防线彻底崩塌,最终接受15%的基准关税。 还承诺未来三年对美投资6000亿美元、采购7500亿美国能源。 比利时首相气得直呼这是“交保护费”。这个戏剧性转折赤裸裸揭示欧盟的困境:它既想摆脱美国控制,又无力承担决裂代价; 既想借中国平衡美国,又不敢真正得罪美国。战略上的“软骨病”让其在两大国间左支右绌,最终沦为被收割的对象。 参考资料:冯德莱恩将于7月24日访华 2025-07-21 10:23·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