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年台海危机,我们没有航母,没有大型驱逐舰,只能“坦克上舰”与美军抗衡,那时何其悲壮!何其无奈! 回首 1996 年台海危机,老军迷们的内心五味杂陈。彼时,美军两个航母战斗群气势汹汹地闯入台湾海峡,而咱们海军连一艘能撑场面的大型驱逐舰都难寻,航母更是想都不敢想。 为了捍卫海疆,只能把陆军火炮匆匆搬上登陆舰,用这看似原始的法子去对抗强敌,那种悲壮与无奈,至今回想起来,仍令人满心感慨。 当时的主力舰艇 051 型驱逐舰,诞生于 70 年代,吨位不到 4000 吨,没有先进的防空导弹系统,雷达看得也不远,连最基本的区域防空能力都不具备。 反观美军的 “尼米兹” 级航母战斗群,光是护航的 “提康德罗加” 级巡洋舰和 “阿利・伯克” 级驱逐舰,就装备了 “宙斯盾” 系统,能同时追踪几百个空中目标。 舰载机的作战范围超过 1000 公里。两边装备水平差距巨大,就好比拿着冷兵器去对抗热武器,根本没法比。 危机爆发后,美军 “独立” 号和 “尼米兹” 号航母战斗群迅速开到台湾东部海域,舰载机频繁升空巡逻,战争一触即发。 那时咱们海军舰艇数量虽说不少,可大多都是吨位小、火力弱的猎潜艇和炮艇,真正能拿得出手的,也就几艘 051 型驱逐舰。 面对美军航母战斗群的绝对优势,海军将士们没有丝毫退缩,想出了 “陆炮上舰” 这个既无奈又勇敢的办法。 所谓 “陆炮上舰”,就是把陆军的牵引式加农炮、榴弹炮拆下来,用吊车吊到登陆舰甲板上,再用钢缆和角钢牢牢固定。 当时用得最多的是 59 式 130 毫米加农炮,这炮在陆地上能打 30 公里远,火力还算强,但到了摇晃的舰上,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没有稳定的炮座,也没有先进的火控系统,全靠炮手用肉眼观察、凭经验瞄准,海浪稍微大一点,炮身就晃得厉害,想精准射击太难了,能稳住炮身就不错了。 为了让这些陆军火炮在海上发挥作用,官兵们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土办法。 在甲板上焊厚厚的钢板来分散后坐力,用沙袋堆成简易炮位增加稳定性,甚至给炮手系上安全绳,就怕他们在颠簸时掉进海里。 这些临时改装的 “炮舰” 没有任何装甲防护,一旦遭到攻击,后果不堪设想。 可当时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大家只能抱着 “以命相搏” 的决心,把这些 “移动炮台” 部署在台湾海峡北口,勉强形成一道简陋的火力防线。 而那时空军的主力战机歼 - 7 和歼 - 8,都是二代机,没有空中加油能力,作战半径也就几百公里。 在这种情况下,“陆炮上舰” 不仅要防备美军舰艇的炮火,还得时刻警惕空中打击,每次巡逻都像是在生死边缘徘徊。 特别的陆军火炮本就不是为海上环境设计的,高盐高湿的海风,没几天就能让炮管生锈,瞄准具也容易受潮失灵。 官兵们每天都得给火炮涂防锈油,用塑料布把精密部件包起来,可即便这样,还是有不少火炮在备战时出故障。 当时没有专用的弹药补给舰,只能靠运输船零零散散地运送炮弹,每一发炮弹都珍贵得很。战士们常说:“这炮打一发就少一发,必须打在点子上。” 这种种无奈,归根到底是因为当时咱们国防工业太落后。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的军费开支还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有限的经费得优先保障陆军和二炮部队,海军装备的发展就长期落后了。 别说研制航母了,就连专用舰载炮的研发都困难重重。 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舰载武器 76 式双管 130 毫米舰炮,故障率高、射速慢,和美军的 MK45 型舰炮比起来,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西方国家又对咱们进行技术封锁,想从国外引进先进装备,根本没门儿。 面对美军的军事威慑,全国军民没有被吓倒。 沿海渔民自发组织起来,用渔船帮海军警戒;工厂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弹药;科研人员日夜攻关,想给 “陆炮上舰” 的火炮装个简易火控系统。 这种全民动员的场景,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装备落后的窘迫。 危机最紧张的时候,美军航母战斗群一度逼近台湾海峡中线,双方舰艇的雷达都锁定了对方。 咱们的 “陆炮上舰” 编队,虽然装备简陋,却一步都没后退,始终保持战斗姿态。这种 “以弱抗强” 的勇气,让美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最终危机和平化解,但这次事件给中国国防工业敲响了警钟,也让更多人明白了 “落后就要挨打” 的残酷现实。 再看看现在,我们已经有了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三艘航母 ,其中福建舰还是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母,满载排水量达 8 万余吨,这可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法国海军法国也来个陆炮上舰。把美洲豹装甲车放到坦克登陆舰上测试反无人机。 这让人不禁再次想起当年的窘境,不过这次的对象调转了。 咱们经过多年发展,早已摆脱了那种无奈的局面,拥有了全方位、体系化的强大海军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