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邓稼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向组织写了一份建议书,他认为世界核武器的理论发展已经接近瓶颈,接下来要重点发展的可能不在大型核武器身上。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的夏天特别闷热,北京301医院的病房里,一位瘦弱的老人正用颤抖的手握着钢笔。他的病历上写着直肠癌晚期,但此刻他顾不上疼痛,坚持要写完桌上那封信。 这位老人就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他正在给中央写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重要建议。 那时候的世界核武格局很有意思,美国和苏联就像两个壮汉,已经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把核武器玩得炉火纯青。 可咱们中国才进行了三十多次试验,就像个刚入门的学生。 更关键的是,这两个超级大国突然说要维护世界和平,打算禁止其他国家搞核试验。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们是想永远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 邓稼先躺在病床上,脑子却比谁都清醒。他找来老搭档于敏,两人琢磨出一个重要判断,核武器发展快到天花板了,将来拼的不是当量大小,而是小型化、精确化。 这个判断后来被证明极具前瞻性。现在我们知道,现代核武器确实在往小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比如美国的B61-12核弹就能精确打击目标。 那年头没有互联网,信息传递很慢。但邓稼先硬是拖着病体,把建议书一笔一划写出来。 他写道:"我们绝不能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话现在听起来依然振聋发聩。 当时中国刚改革开放不久,经济条件有限,很多人觉得搞核武器太花钱。但邓稼先看得明白,没有核盾牌,改革开放就没有安全保障。 7月29日,邓稼先走了,临终前他说的最后一句话还是惦记着国家的核事业。 后来解密资料显示,他和于敏的建议直接影响了中国核武器的发展方向。现在咱们的东风快递能这么厉害,就是跟当年这个关键决策密不可分。 看看现在的国际形势,更觉得邓稼先的高瞻远瞩。美国这些年一直在升级核武库,俄罗斯也在发展新型核武器。 如果当年听了那些核武器够用就行的话,现在恐怕真要被人甩开一大截。 邓稼先那代人特别不容易,搞原子弹时吃窝头就咸菜,在戈壁滩上一待就是好几个月。 现在条件好了,但那种不让别人落得太远的精神不能丢。 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能靠自己钻研。这话放在今天的高科技领域,照样是真理。 信息来源: 新华社《"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解放军报》"邓稼先逝世35周年纪念报道" 央视新闻客户端"于敏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