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90年代末,马未都邀请李嘉诚到他的观复博物馆参观,并且留他吃午饭,他给李嘉诚准备

90年代末,马未都邀请李嘉诚到他的观复博物馆参观,并且留他吃午饭,他给李嘉诚准备了一碗面条和一小盘榨菜,这可把李嘉诚身边的工作人员看愣了,但马未都却不以为意,他笑着对李嘉诚说:李先生,这是我给你准备的午饭,你慢慢品尝。 马未都这人,从小在北京长大,家里是军人背景,父亲马丹林早年参加革命,当过指导员政委啥的。他小时候上学不多,就小学水平,中间经历不少动荡,但靠自学爱上文学。1981年,他小说《今夜月儿圆》登上《中国青年报》,然后进《青年文学》杂志当编辑,帮过史铁生苏童这些作家发作品。80年代他开始搞收藏,攒陶瓷家具玉器,凭眼力劲儿在圈里出名。1996年他办起观复博物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先在北京琉璃厂,后来搬朝阳区,现在有分馆在厦门上海,藏品几万件,主打公益展览。他不光收藏,还写书讲课,节目上普及文化知识,成了文化名人。 李嘉诚那边,1928年出生广东潮州,家穷,1940年去香港,父亲早逝,他15岁辍学打工。先学徒钟表公司,后塑料厂推销。1948年自己办长江塑料厂,做塑料花发家,50年代转房地产,建长江实业集团,扩展港口能源啥的。70到90年代多次当香港首富,甚至亚洲首富。他节俭出名,一块手表戴十年,生活低调,注重慈善捐教育医疗。1999年那会儿,他身家已上百亿,但还斤斤计较小钱。 两人接触起于90年代末,李嘉诚来北京听说马未都收藏厉害,就约去博物馆看古董。马未都当时博物馆刚开张,藏品不少明清家具瓷器啥的。李嘉诚逛着逛着,到中午不想回酒店吃复杂饭菜,说想安静吃简单东西。马未都觉得奇怪,但同意,就准备一碗普通面条,加碟榨菜,两块钱一包那种。李嘉诚吃完赞好吃,问榨菜啥玩意儿,还带点回去。工作人员傻眼,以为太寒酸,但李嘉诚满意,说好久没这么自在吃过。 这事反映李嘉诚性格,他有钱但不摆阔,平时吃饭总围一堆人,山珍海味吃腻,简单东西反倒新鲜。马未都也聪明,没搞排场,就用家常招待,拉近距离。两人背景不同,一个商人逐利,一个文化人爱古物,但这顿饭让李嘉诚放松,体现富豪也有苦衷,普通人看来是享受,对他们是负担。 午饭后,李嘉诚继续看藏品,看中明代黄花梨盒子装象牙象棋,问价。马未都报4万,李嘉诚嫌贵。马未都给打6折,2.4万,李嘉诚还砍价。马未都坚持底线,说喜欢可以送,但不能赔本卖。李嘉诚想想,同意付折扣钱,助理当场支票成交。这交易有趣,李嘉诚商人本性,总想压价,马未都原则性强,不赚熟人钱,但也守住成本。 马未都后来想拉李嘉诚投资博物馆,一年出1亿,十年建大文化场所。李嘉诚听后没答应,说资金得有回报,收藏不赚钱。他办公室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体现他人生观,赚钱省钱两手抓。马未都没成,但不影响,两人偶有联系。 事后,马未都继续办博物馆,2004年迁址,增陶瓷家具馆,出书如《马未都说收藏》系列,节目传播知识。藏品达数万,强调教育公益。2023年博物馆还吸引不少访客,他直播带货紫砂壶啥的,偶尔出点小争议,但整体文化贡献大。李嘉诚2018年退休,交给儿子李泽钜,企业市值高位,身家超300亿美元,继续慈善,支持医院大学。两人没深度合作,但这事成段子,马未都节目上讲过,榨菜成李嘉诚念念不忘的东西。 这故事接地气,富豪也爱便宜货,文化人守底线。现实中,人情买卖总有博弈,节俭不等于抠门,原则不等于死板。两人结局都好,马未都文化传承,李嘉诚商业传奇,启发大家,钱多钱少,生活自在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