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0月,粟裕拒绝毛主席渡江南进的建议,主席很生气要撤他职,没想到等粟裕解释后,不但没被撤职,反而还升职了。 粟裕这个人,从小在湖南农村长大,日子过得苦哈哈的,早早投身革命。1927年南昌起义,他跟着部队打仗,枪林弹雨里练就一身本事。后来上井冈山,当连长营长,参加反围剿,硬是靠着灵活战术保住根据地。长征时他留在南方搞游击,三年时间没少吃苦头,但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抗日时期,他带新四军在苏北开辟地盘,黄桥战役打得漂亮,歼灭不少顽军。车桥战役更是经典,夜袭日军据点,抓了不少俘虏。这些仗让他名声大噪,证明他不是光会服从命令,还会自己想办法。 解放战争一开始,粟裕在华东战场当副司令,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国民党军吃大亏。孟良崮战役他指挥部队围歼整编74师,那仗打得解气,国民党精锐没了影。粟裕这人打仗讲究集中兵力,专挑敌人弱点下手,从不蛮干。他总能分析形势,提出靠谱建议,这也是后来他敢顶撞中央的原因。1955年授衔时,他是大将第一名,说明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公认。到1984年去世,他一辈子为革命出力,没白活。 1947年下半年,战争形势变了,我军从中原打出几个大胜仗,国民党从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兵力明显不够用。毛泽东觉得反攻时机到了,从东北到华东,都开始外线作战。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成功后,毛泽东想再来一招,让部队渡江南下,牵制敌人主力,为江北减轻压力。他召集朱德、周恩来他们商量,大家都觉得可行,任务就落到粟裕头上。10月15日电报发来,让粟裕带三个纵队渡江,吸引20个旅敌军。 粟裕一看命令,觉得不对劲。现在渡江,江南没根据地,补给跟不上,长江边敌军重兵把守,渡河损失太大。华东中原形势正好了,为什么不先集中打歼灭战?他和陈毅商量,联名回电建议暂缓。毛泽东收到电报,不满意,觉得粟裕不听话。1948年1月又催一次,粟裕还是坚持己见,回电说明三点顾虑:无后方作战难持久,渡江成功率低,分散兵力不利中原决战。他建议先清黄淮敌军,再联合渡江。 中央重视,周恩来电令他们去西柏坡汇报。4月下旬见面,粟裕陈述观点,毛泽东听了觉得有道理,接受建议,决定暂缓渡江,转而在中原外线打仗。5月,粟裕升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统一指挥。这事说明,领导层愿意听不同意见,粟裕的胆识也帮了大忙。 接受建议后,粟裕指挥豫东战役。6月,部队包围开封,围城打援,吸引邱清泉和区寿年兵团。粟裕选择先歼区寿年部,因为它战斗力弱,位置孤立。部队分路包抄,全歼9万敌军,俘虏区寿年。这仗打开局面,为后面决战铺路。9月济南战役,粟裕指挥八天拿下城,歼敌10万多,王耀武被俘。国民党防线崩了,徐州暴露。 11月淮海战役,粟裕在总前委指挥大部作战,包围黄百韬兵团,协同中原野战军,66天歼敌55万。杜聿明集团在陈官庄投降,这仗基本决定了国民党命运。1949年4月,时机成熟,粟裕指挥渡江,东集团百万大军过江,解放南京上海,歼敌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当副总参谋长,参与国防工作,1955年大将衔。 粟裕一生指挥无数战役,从南昌起义到解放战争,每步都踩实了。他的建议不光救了自己,还加速了胜利。国民党那边,蒋介石兵力分散,内部乱套,输得彻底。粟裕这人接地气,打仗不花哨,就靠分析形势,集中优势。很多人说他耿直,但这耿直帮了国家大忙。到晚年,他还是低调,1984年走时,留下的遗产是那些经典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