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今天(8月4日)报道:中国正在切断对西方国防公司的关键矿物供应。 报道指出:“中国正限制关键矿产对西方国防制造商的供应,这导致生产延迟,并迫使相关企业满世界搜寻制造从子弹到喷气式战斗机所需各类矿产的储备。 中国在全球关键矿物市场的位置举足轻重,尤其是稀土这一块。稀土被称作“工业维生素”,从手机、电动汽车到国防装备都离不开它。咱国家稀土储量占全球34%,可产量却占了70%,精炼产能更是高达90%。 这么大的占比,意味着中国在稀土供应链里是实实在在的“主心骨”。但中国对稀土的管理一直挺严格,为啥呢?因为稀土不仅是经济资源,还跟国家安全、环境保护这些大事儿绑在一块儿。 就拿2025年4月来说,中国对钐、钆、铽、镝等七类中重稀土实施了出口管制。这一下可让西方国防制造商慌了神。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一架F-35战机得消耗400公斤稀土材料,从导弹制导系统到战机雷达都得靠这些东西撑着。 限制措施一出来,美国企业库存紧张,很多公司的库存最多只够40到60天。特斯拉的人形机器人生产就因为稀土磁体供应问题受了影响,马斯克不得不公开表示正在和中方合作申请出口许可证。 但中国这么做可不是无缘无故的。商务部多次强调,限制措施是依法依规进行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和防扩散义务。稀土这东西有军民两用属性,既能造新能源车,也能造武器。 中国一直主张,稀土应该用来造福人类,而不是变成战争机器的“燃料”。就像外交部说的,中国的出口管制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而且中国并没有完全禁止出口,只要用途合理,经过审查的合规申请都会被批准。 西方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往往只盯着“生产延迟”“全球搜寻储备”这些表面现象,却故意忽略几个关键事实。第一,中国的限制措施是对美国加征关税等贸易霸凌行为的反制。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无理加征“对等关税”,中国随后就出台了稀土出口管制等反制措施。这就好比别人先动手打人,咱总得有个防御的动作吧?第二,中国在限制的同时,一直在积极和其他国家沟通。 比如对欧盟,中方就表示愿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建立绿色通道,加快审批。第三,中国的稀土出口其实并没有减少,反而在2025年5月达到了一年来的最高水平,这说明中国并没有切断供应,只是在合理管理。 西方国防公司现在满世界找替代来源,可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澳大利亚、印度这些国家虽然也有稀土资源,但开采和精炼技术跟中国比差得远。澳大利亚一家公司花了10年在马来西亚建冶炼厂,结果因为环保争议多次停工。 美国国防部投了15亿美元重建稀土供应链,可到2023年分离产能还不足需求的5%。这是为啥呢?因为中国掌握着从采矿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技术,而且在萃取剂研发、催化剂应用等关键领域形成了专利集群。其他国家想复制中国的模式,没个十年八年根本办不到。 再往深了说,这事儿反映出中美战略竞争的大背景。美国一直想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上“去中国化”,通过《通胀削减法案》等政策扶持本土企业,但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优势,让美国感到了压力。于是,美国一边加征关税,一边炒作“稀土武器化”,企图把中国描绘成“破坏供应链稳定”的一方。可实际上,中国的限制措施是在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是对美国技术封锁的回应。 从国际法的角度看,中国的措施也站得住脚。根据WTO的安全例外条款,成员国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可以采取必要的贸易限制措施。中国的《出口管制法》《对外贸易法》等法律也为限制措施提供了依据。 反观美国,在稀土问题上却搞双重标准。美国自己对石墨等关键矿产实施出口限制,却指责中国的合理措施。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做法,实在是没什么说服力。 中国限制关键矿物供应,说白了是在告诉世界:资源不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而是应该用在正当的地方。稀土等关键矿产本应推动人类进步,而不是被用来制造冲突。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资源的流向进行管理。 西方国防公司现在遇到的困难,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长期依赖中国供应链,却不愿意正视中国的合理诉求。如果西方国家真的想解决问题,就应该放下偏见,和中国进行平等对话,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抹黑。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看似客观,实则带着明显的偏见。它只看到了中国限制供应的表象,却忽视了背后的逻辑和事实。中国的措施是合法合理的反制,是对资源主权的维护,更是对和平利用资源的坚持。 在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试图将资源政治化、武器化的行为,最终都只会损害各方利益。只有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才能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