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太无耻!”2024年,江苏男子帮同事垫付25万元手术费,同事出院后,却不愿意还。同事觉得他属于工伤,男子应该找公司报销。可男子找到公司,公司却又不承认。为此,男子欠了一屁股债,不知道该找谁,法院的判决很解气! (信源:环球网——同事突发重病,他好心垫付24万医疗费,对方竟赖账不还!法院判了!) 按理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可一纸判决,要求李明全额返还同事张强垫付的25万元手术费,竟在网上引来一片叫好。这事远不是一笔简单的债务纠纷。一个本该是救命之恩的佳话,怎么就成了一出让人寒心的闹剧? 故事从2024年12月一个寒冷的晚上说起。江苏一家公司里,刚下夜班的张强发现同事李明不对劲,他突然捂住胸口、脸憋得通红。于是他立马拨打120并跟随去了医院,而经过医生检查,说要立刻做手术。 可现实问题也砸了过来:手术预缴款要25万。而他的家人都在外地,远水救不了近火。病床上的李明眼看就要不行了,张强做了一个决定。 他咬咬牙,四处打电话,东拼西凑,给这位平日里关系还算可以的同事垫上了这笔钱。对同样是打工人的张强来说,这25万,几乎是他的全部家当。 好在手术很成功。而他也在医院照顾了他等着李明妻子过来,而等他妻子来了后也表示那么大一笔钱,可定会想办法给他凑上的,就让他等等,等李明好了再说,他表示理解,于是也就没催。 但是等李明康复出院后,依旧不说还钱的事情。 起初,张强旁敲侧击地提起还钱的事。李明先是说手头紧,再缓缓。可催了几次后,他干脆不装了。当张强再次上门,等来的不是一句感激,而是一句冰冷的反问:“我又没让你垫,是你自己非要垫的,凭什么要我还?” 李明不仅不认账,还把责任甩得一干二净,让张强找公司要。一句话,就把救命恩人变成了要债的仇人。 这番话把张强推进了第二层困境。他想着公司应该会报销这笔钱,但是公司却说李明在入职时隐瞒了自身的病情。所以公司也不能报销,让他自己去找李明要。双方就这样踢皮球,而这笔账也没能要回来。 至此,张强彻底孤立无援。被救的人忘恩负义,用人单位撇清责任,那笔足以压垮一个普通家庭的25万巨款,像座山一样死死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他想不通,自己一心救人,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善举,在此刻反倒成了惩罚自己的枷锁。 走投无路之际,张强想到了最后一道防线——法律。他一纸诉状,将李明告上法庭。庭审上,李明依旧坚持狡辩,但法律是不容置疑的。 不过,法律终究是讲证据和逻辑的。法院查明,张强垫付这25万,是在李明生命垂危、无法自主表达的情况下,为挽救其生命而采取的紧急措施。 其性质更符合“无因管理”或民间借贷,而非无偿赠与。法律不支持任何人把别人的善意当成理所当然。作为疾病的直接受益人,李明理应承担首要的偿还义务。 最终,法院判决李明全额返还25万元。这个结果,不只是为张强个人讨回了公道,更重要的,是给社会公序良俗划下了一道清晰的红线。它告诉那些试图利用他人善意的人一个基本常识:好心不该被辜负,正义也许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善良不应该成为被人利用的刀,更不应该是刺向善良之人的利器。也希望在有人帮助你的时候,不要利用人家的善良。 张强的遭遇也提醒了我们:善良很可贵,但善良也需要带点锋芒。向别人伸出援手时,保留必要的证据,学会保护自己,才能避免让善行变成捆住自己的锁链。当道德无法约束人性中的自私时,法律就是那道最温暖也最坚实的底线。 那么,如果换作是你,面对同样的处境,是会像张强一样义无反顾,还是会因为忌惮这些现实的风险,而选择三思后行呢?这个问题,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