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德国选择党主席爱丽丝・魏德尔这位平时以理性著称的经济学博士,竟然在镜头前罕见地失

德国选择党主席爱丽丝・魏德尔这位平时以理性著称的经济学博士,竟然在镜头前罕见地失态了。她对着镜头红着眼眶,愤怒地指责欧盟和美国新达成的贸易协议是个 "彻头彻尾的骗局"。 熟悉魏德尔的人都知道,能让这位经济学博士如此失态,这事绝对不简单。毕竟在欧洲政坛,她向来以冷静分析著称,可这次连她都忍不住发火,足以说明这份贸易协议把欧洲坑得有多惨。 要说清楚这事,得先看看这份协议到底藏着什么猫腻。表面上看,欧盟和美国都说是互相让步达成的共赢协议,可仔细一看条款,明眼人都能看出欧洲人这是吃了个哑巴亏。 欧盟这边要拿出 6000 亿美元,乖乖地投到美国的制药、汽车这些行业,未来三年还得花 7500 亿美元买美国能源。作为交换,欧盟把美国汽车的进口关税降到了零,可美国却反手把欧盟商品的关税从 2.5% 提到了 15%。这哪是什么平等交易,分明就是美国拿枪指着欧洲的脑袋要钱。 更让人窝火的是能源采购这块。欧盟去年从美国进口的能源总共才 700 亿美元,现在却要每年买 2500 亿的量。荷兰国际集团的分析师说得一点都没错:"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一年才 2000 亿,欧盟这是要把美国的能源全包圆了?" 这根本就不是正常的商业采购,完全是政治胁迫下的不平等交易。 更糟的是,欧洲早就和挪威、卡塔尔签了长期供气合同,现在突然要改买更贵的美国天然气,光是支付违约金就是天文数字。这不是做生意,这是明摆着让欧洲大出血。 屋漏偏逢连夜雨,乌克兰危机更是让欧洲骑虎难下。本来欧洲的能源供应就够紧张了,北溪管道被炸后,连便宜的俄罗斯天然气都用不上了。可瑞典和丹麦的调查结果就一句 "证据不足",被德国媒体直接嘲讽是在糊弄老百姓。 现在德国不仅要给乌克兰 160 亿欧元的军事援助,还得花高价买美国的液化天然气,等于同时在军事和能源两个战场上给美国送钱。这种两头烧钱的日子,再富裕的国家也扛不住啊。 之前的《通胀削减法案》就已经让欧洲企业吃了大亏,特斯拉直接关掉了德国的研发中心,化工巨头巴斯夫也把百亿投资转到了美国。现在这份新协议更是雪上加霜,德国经济研究所算了一笔账,光是关税上涨这一项,未来三年就可能让德国损失 2900 亿欧元。 平摊到每个欧盟公民头上,相当于每人要掏 1200 欧元,换来的却是更贵的商品和能源。难怪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说欧洲这是在 "自断经脉",这话说得一点都不夸张。 如今的欧洲已经被逼到了墙角。超市里的商品价格一天一个样,老百姓连开暖气都得精打细算。加油站里的油价更是高得让人望而却步,不少家庭都开始学着用柴火取暖。可欧盟高层还在为所谓的 "跨大西洋关系" 沾沾自喜,完全不管普通民众的死活。这种脱节的决策,怎么能不让人愤怒? 欧洲内部现在已经吵翻了天。法国的勒庞直言这是 "政治、经济和道义的惨败",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更是毫不客气地说这比英国脱欧还糟。 街头抗议的人群越来越多,德国民众举着 "停止向美国输血" 的标语走上街头,法国的加油站前更是排起了长龙,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不满。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凭什么要让普通老百姓为政客的错误决策买单? 连欧盟高层都出现了明显的分歧。冯德莱恩还在一个劲强调 "跨大西洋关系很重要",仿佛只要抱紧美国大腿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可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已经开始呼吁欧洲要 "独立自主",不能再做美国的附庸。这种高层意见不合,让本就混乱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 魏德尔的愤怒真不是没有道理的。作为经济学博士,她比谁都清楚这份协议背后的猫腻;作为政客,她更清楚普通民众正在承受怎样的痛苦。这份协议不仅让欧洲在经济上吃了大亏,更暴露了欧美之间早就存在的信任危机。 当美国把欧洲当成提款机,肆意收割的时候,所谓的 "盟友关系" 早就变了味。 想想看,当最亲密的盟友都开始公开翻脸,说明这个联盟内部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美国一边喊着 "共同价值观",一边把欧洲当成冤大头,这种做法让多少欧洲政客心寒。而欧盟内部那些还在幻想 "跨大西洋友谊" 的人,是不是也该醒醒了? 现在的欧洲就像一个被绑住手脚的巨人,明明有自己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却偏偏要被美国牵着鼻子走。能源自主没了,工业优势丢了,连老百姓的生活都受到了影响。这样的 "盟友关系",到底还能维持多久? 魏德尔的愤怒,其实代表了很多欧洲人的心声。他们不想再做美国的附庸,不想为别人的利益买单,更不想看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失去竞争力。这场风波或许只是个开始,当越来越多的人看清真相,欧洲的政治格局恐怕真的要变天了。毕竟在生存和利益面前,所谓的 "盟友情谊",实在是太廉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