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遭两国突袭制裁,一个是乌克兰,一个是中方的同志加兄弟。我国突然遭遇两国制裁 一国是乌克兰,一国则是和我国关系较为亲密的越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乌克兰宣布对5家中国企业实施制裁,理由是这些企业“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零部件”;越南则紧随其后,对中国热轧钢卷加征27.8%的反倾销税。 表面看是两国各自行动,但细究其时间点和背景,实则暗藏共同逻辑——两国均在美国的战略压力下,选择牺牲部分对华关系换取短期利益,却忽略了自身将承受的长远代价。 乌克兰的制裁令发布于7月8日,目标锁定在几家中国企业提供的无人机零部件上。乌方宣称这些零件被俄方用于军事打击。 但事实是,这些所谓“军用零件”实为全球电子市场流通的民用无人机通用芯片,技术门槛低且无明确军用指向性。 更矛盾的是,乌克兰军队自身使用的无人机中,约65%的零部件依赖中国供应。 制裁令一出,不仅中乌贸易额暴跌60%,乌克兰本国货币也大幅贬值30%,华为参与的5G基建、中石油的能源合作项目均被迫暂停,堪称“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乌方此举的动机实则与战场困境直接挂钩:美国军援缩水,欧盟援助“挤牙膏”,乌政府急需通过“打击俄盟友”的姿态向西方递投名状,换取更多支持。 讽刺的是,乌方对美国企业网开一面——即便俄军坦克被曝光使用美国德州公司的光学仪器零件,乌克兰也保持沉默,显然深谙“谁才是军援的真正话事人”。 越南的行动更显突兀。就在6月,越南总理刚访华签署12项合作协议,涵盖铁路、光伏等关键领域,双方还高调宣示“同志加兄弟”的情谊。 然而7月7日,越南工贸部突然宣布对中国钢材加征反倾销税,生效日期甚至刻意倒签一天,急于向美国展示“诚意”。 这一急转弯的背后,是美国7月2日与越南签署的贸易协议:美国将对越南转口商品加征40%惩罚性关税,并派海关官员进驻越南港口严查中国货。 越南为保住对美出口市场,选择牺牲部分对华合作,试图以此换取美方关税豁免。但越南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其制造业60%的高端钢材依赖中国供应,本土钢铁企业产能远不足以替代。 加税后,越南汽车、家电企业成本骤增15%,自行车、电动车价格应声上涨,河内轻轨项目甚至因建材短缺濒临停工。 更尴尬的是,中国企业迅速调整策略,将钢材经柬埔寨转口越南,反而因东盟内部优惠关税降低15%,让越南的制裁形同虚设。 两国行动看似独立,实则是美国全球战略的连锁反应。 乌克兰以制裁换军援,越南以加税表忠心,本质都是弱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被动选择,暴露出其外交政策的短视性。 乌克兰透支的是战后重建的工业合作基础——此前乌方采购数万吨钢轨时,竞标方全是中企子公司或代理商,欧洲企业根本无力替代; 越南则赌上了产业链稳定性,中国不仅是其最大原材料供应国,更是跨境铁路、工业园区的关键投资者,加税行为直接触发了中国商务部的世贸组织诉讼,并可能引发对越南农产品的反制。 中国的应对彰显出大国定力。一方面通过多边机制维权,另一方面加速布局多元市场:钢铁企业转向印尼建厂,光伏产业投资沙特规避贸易风险,同时深化与柬埔寨、马来西亚的基建合作。 这种从容源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不可替代性——14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唯一拥有全产业链体系的经济体,使得此类制裁更像“挠痒痒”。 参考资料:越南对涉华热轧板卷作出反倾销终裁 2025-07-11 15:35·界面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