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原配李蕙仙把30岁的梁启超带到婢女的房里,悄声说地和梁启超交代,梁启超于心不忍,可在这时,婢女掀开床帘,探出头:“我愿意。”李蕙仙转身离开,把房门关上。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北京一处宅院里,梁启超的家庭面临后嗣难题,李蕙仙的决定会改变一切?一个丫鬟的低语“我愿意”,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家族秘密和时代悲欢? 梁启超1873年生于广东新会,1891年在北京娶了李蕙仙。她比他大四岁,出身官宦家庭,婚后生了三个孩子,可身体弱,后代不旺,这在旧社会可是大事。李蕙仙带过来的丫鬟王桂荃,原名王来喜,1886年生在四川广元,穷苦出身,早年父母双亡,被继母卖掉,几经转手进了李家。她勤快本分,梁启超给她改名王桂荃,夫妇俩都信任她管家务。 梁启超夫妇感情好,可李蕙仙担心香火,1903年她坚持让王桂荃给梁家续后。梁启超那时正推一夫一妻制,组建协会,犹豫不决,但李蕙仙觉得子嗣重于一切。最终,梁启超同意,但提三个条件:不对外说,王桂荃没名分,孩子不能喊她妈。就这样,王桂荃成了隐形的侧室。 1903年,原配李蕙仙把30岁的梁启超带到婢女的房里,悄声说地和梁启超交代,梁启超于心不忍,可在这时,婢女掀开床帘,探出头:“我愿意。”李蕙仙转身离开,把房门关上。从此,王桂荃开始生养孩子,1904年生梁思永,之后又生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和梁思庄,一共六个,加上李蕙仙的三个,梁家九个子女。她对所有孩子一样照顾,不分亲疏。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全家逃日本,王桂荃操持家务,李蕙仙学日语,她管内外事。一次孩子得白喉,李蕙仙守一个,王桂荃忙其他,结果自己女儿没了。她没抱怨,继续干活。1924年李蕙仙因乳腺癌去世,1929年梁启超病逝前托付子女给她。王桂荃卖房凑钱,让孩子们上学。家穷,但她咬牙坚持教育。 梁家九子个个成才,梁思成建筑学家,梁思永考古学家,梁思忠地质学家,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他也为国家出力。这离不开王桂荃的坚韧,她没文化,却用朴实方式教孩子勤奋爱国。在旧中国,妇女地位低,王桂荃没名分,一生劳苦,可她不争不抢,支撑家庭。新中国成立后,她的子女投身建设,体现出中国妇女的伟大精神。 王桂荃1968年去世,享年82岁,子女在她墓旁立碑。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普通人也能在时代洪流中贡献力量,家庭教育是国家根基。其实,旧社会很多妇女像她一样,默默付出,推动社会进步。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