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100岁的老人姚子健,意外发现自己曾是中央特科重要人员,上报中央后,中央为他补发

100岁的老人姚子健,意外发现自己曾是中央特科重要人员,上报中央后,中央为他补发荣誉证书,并提高了他的工资待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1年早春,江苏宜兴,姚子健已经87岁,姚子健是个老教师,一辈子在宜兴教书,退休后很少出远门,家里人也知道他当过抗战宣传员,还在延安呆过几年,后来就回了老家。   生活一直平静,每年春节,他会烧一炷香,摆几样老物件,最常念叨的是“那年送东西太早,天黑看不清路”,大家以为他说的是当老师时给学生送课本。 那天回家后,儿子在翻旧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张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工资单,夹在工资单中间的,是一张铅笔写的小纸条,上面写着“付JY三次交通费,苏锡段,附回执”。   纸已经泛黄,但字迹还清晰,他没见过这张纸条,心里起了疑,带着纸去了档案馆。   地方档案馆的人查了姚子健的旧档案,档案里写着:青年时期参加过抗日救亡,曾在华北从事教育宣传工作,1946年调回江苏。   当档案员看完简历时,准备盖章归档,忽然在最后一页脚注看见一行字:“曾参与南京-苏锡地下交通任务,具体内容不详”,这行字是铅笔写的,很淡,字后没有时间,也没有备注。   档案馆决定调阅相关旧材料,一份1931年学生名册里显示,姚子健14岁时在上海劳动大学附属中学读书。   学校表面是普通中学,实际上是中共地下组织设立的青年培养点,选拔家境贫寒、有文化基础的学生,从事外围联系工作。   那份学生名册上,有个代号为“JY”的名字,后面备注是“已转南京”,正好与姚子健的转学时间吻合。   更早一些的交通线登记表上,还写着“1931年冬季,JY完成三次通信,途经苏州、无锡交界区域,回信已达”。   从这些零碎资料中拼凑出的线索开始指向一个事实:姚子健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是中央特科外围通信人员。   他的工作没有接触情报核心内容,主要负责将写好的纸条,从一个地点送到另一个地方,白天是学生,放学后就骑着自行车或者步行出发,走固定路线。   有时藏在雨衣夹层,有时装在鞋底下,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换三种交通方式,中间不能停顿,传完就回,不能问,也不能留任何记录,每一份信,都是按地图坐标交接,饭馆、车站、巷口,地点换得很快。   那时局势紧张,巡逻队常设路卡,有一次,他刚送完一封信,回来的时候路过常州郊外,看见一户农舍正在冒烟,听路人说清乡队刚在那里抓了几个人,怀疑是共产党,那天他没说话,回家吐了一晚上,第二天照常去上课。   1933年,他通过推荐考入了南京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学习地图绘制,本可以走一条技术路线,但由于之前已参与外围交通任务,被老乡舒曰信暗中联系,继续作为联络点的“交通员”。   那时的任务更加机密,姚子健被安排进档案室整理地图,他开始接触到一些关键位置图,如江防炮台、桥梁布设图,情报不再只是三组数字,而是一整张图纸的编号和注记。   最初他靠记忆回去画图,错误率高,后来他发现档案室里很多地图有副本,于是想办法偷偷带出备用图纸。   每次外出,他都会将地图卷好藏在雨衣或公文包的夹层中,再穿上校官制服,在检票口以学生身份通行,没有人怀疑一个测量学校的学生会是地下交通线成员。   1934年后,他的任务突然中止,没有任何通知,原以为是任务轮换,便悄悄返回宜兴,进入一所小学代课。   几年后抗战爆发,他加入西北青年团体,从事教育宣传,抗战结束后,他转为地方教育系统干部,调到不同地区教学,此后几十年,他从未对人提及过自己早年的经历,认为那只是一段无声的路。   2002年,中央档案部门完成对中央特科外围人员身份的补录,他收到一本蓝色小册子,封面印着“隐蔽战线工作人员认定”,内页有他的名字、代号“JY”,以及任务时间区间。   这本证书补发得很迟,但他收到后只是看了看,没有特别的反应,当天还自己骑车去菜场,买了两斤萝卜和一块猪肉。   同年年底,地方政府为他调整了退休待遇,补发了数千元津贴,他把钱存在邮政储蓄银行,从未动过,晚年生活如常,依旧自己做饭,午后散步,见人仍是笑呵呵地招手,没人想到他曾走过黑夜中的那些路。   2017年,他被邀请前往北京参加中央特科九十周年纪念活动,会场上聚满了老兵、工作人员、记者,他坐在轮椅上,戴着红花,听不清发言,只是轻声说了一句:“那年地图太大,我包不下。”   第二年清明,他在睡梦中去世,享年一百零三岁,家属没有为他办盛大的追悼会,只在遗像前放了一张那本蓝皮小册子,那是他年轻时的身份,也是后来国家为他补回的一句“你没有被忘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日报——专访中央特科在世唯一百岁功臣姚子健 网易新闻——江苏一百岁老人,时隔60多年才突然发现:自己是中央特科重要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