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乾隆真的很糊涂吗? 乾隆皇帝晚年时,已七十三岁,西北甘肃突然爆发回民起义,陕甘总督李侍尧派出的精锐八旗部队竟全军覆没,这让很多人质疑:老皇帝是不是真老糊涂了?可他亲自指挥前线,最终平定乱局,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清朝乾隆时期,国家统一多民族格局基本稳固,经济文化都有发展,但到后期,社会矛盾开始显现。甘肃地区土地集中严重,赋税负担重,加上民族宗教问题,新教和旧教之间纠纷不断。新教主张平等,反对旧教敛财,当地官员偏袒旧教,激化了民众不满。乾隆四十九年,甘肃通渭一带回民在田五领导下起义,他们修筑石峰堡作为据点,迅速控制周边地区。这场起义规模不小,涉及多县,起因是长期积累的教派冲突和官府压迫。李侍尧作为陕甘总督,第一时间调动绿营兵马前去镇压,但绿营在河州附近遭遇顽强抵抗,损失惨重,无法推进。无奈之下,李侍尧又调用驻扎西安的八旗部队,这支部队被视为清军精锐,平日装备精良。 结果在崆峒山战场,八旗部队推进时被起义军利用地形围歼,全军覆灭。这消息传到北京,乾隆虽年事已高,却没慌乱,他迅速任命福康安为主将,海兰察为副将,率大军西征。出征前,乾隆明确指示要彻底剿灭,不接受投降。福康安和海兰察都是有经验的将领,他们带领部队进入甘肃后,初战在平原展开,但起义军战斗意志强,在堡垒内坚守,清军几次进攻都没拿下。福康安及时上奏战况,详细汇报敌方兵力、地形和阵地分布。乾隆在北京宫中天天看这些奏折,在地图上标注位置,给出具体指导,比如调整战术、加强包围、切断供给线。起义军虽顽强,但清军在乾隆指挥下逐步占优,最终攻下石峰堡,田五中枪身亡,起义被平定。 这过程显示乾隆对军务还很清醒,他没让局势失控,而是通过奏折遥控前线,避免更大乱子。甘肃起义虽被镇压,但暴露了清朝后期的问题,比如地方官员腐败,李侍尧后来因甘肃冒赈案被查,贪污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民族政策执行也偏差,导致教派矛盾升级。乾隆晚年类似事件增多,如后续白莲教起义,反映王朝内部隐患积累。乾隆退位后,嘉庆皇帝上台,继续处理这些遗留问题,推动改革,清除贪官,调整政策,以维护国家统一。这些历史告诉我们,处理民族事务要注重公平,解决民生问题,才能长治久安。今天看乾隆,他晚年虽有失误,但在这件事上决策果断,维护了疆域完整,并非完全糊涂。历史经验值得借鉴,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