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一位突显晋人书韵书法家,论书法水平不低于赵孟頫,本该跻身于书法大家之列,然而至今却倍受冷落,以至了解他的人较少,他的书法作品留下来的也是凤毛麟角,只叶片纸,许多书法家都为他鸣不平,后世称他是被遗忘的书法大师,他就是李倜。李倜 字士弘,号筼峤,山西太原人,官至集贤侍读学士。 在元代书坛,一位太原士子以晋人书韵闻名,他的书法不亚于赵孟頫,本应位列大家,却因种种缘故备受冷遇,知者寥寥,作品仅剩零星片纸,许多书家为之抱憾,后世称其为遗忘大师,这人便是李倜。李倜字士弘,号筼峤,山西太原人,官至集贤侍读学士。他的故事,藏着书法史的隐秘一角,究竟何故如此? 元朝开国后,文化领域逐步恢复汉地传统,山西太原作为古晋地,文人辈出,李倜便是其中一位。他生于1247年,卒于1322年,家世显赫,先祖在蒙古入主中原时出力,这让他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研习儒家经典,涉猎书画鉴藏。入仕后,他历任临江路总管、延平路总管、南剑路总管、两浙盐运使,直至集贤侍读学士,从二品,参与朝廷文化事务。与赵孟頫同龄,两人交往密切,赵孟頫曾为李倜父亲撰墓志铭,显示深厚情谊。李倜性格低调,喜好隐逸,不善张扬,这在元初艺坛虽有声誉,却未广传。他推崇晋人风范,书法上着力复兴魏晋古法,对王羲之、王献之行草用功尤勤,笔法潇洒雅逸,结体疏密得当,用墨浓淡自然,体现天真烂漫韵味。 李倜的书法成就突出,代表作如行书《跋陆柬之书文赋》,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两段跋文笔画处理随意却精妙,气息平和儒雅,充满书卷气,后世书家评价其得晋人形神兼备,无雕饰无燥气,全是自然流露。另一件楷书《九歌》册,用乌丝栏织绢书写,全篇一千三百余字,每笔皆精,无一懈怠,如风展舒云,格调高雅。这件作品原为手卷,后被切成册页,流传至今。他还善画墨竹,精于鉴藏,文章为时人所重。与赵孟頫相比,李倜在晋韵把握上更早深入二王堂奥,两人风格相近,但李倜作品更注重实用,简省繁琐细节,从容自在。元人视其艺术成就最高在书法,曾与赵孟頫、鲜于枢齐名,在大都期间,李倜每作新画常请赵题跋后赠人,显示互评优劣的文人圈子氛围。可惜传世墨迹稀少,多为题跋类,散佚私人收藏,未大规模刊刻传播。这导致时人关注不多,后世研究难度大。 李倜备受冷落,主要因几点缘故。一是本人低调隐逸,不喜热闹聚会,生活方式影响声誉扩散。二是《元史》无其专传,生平家世隐晦,零星记载散见书画著录中,考证不易。三是活跃元初,书法虽先驱晋风复兴,但赵孟頫主导此潮流需半个世纪后才全面兴起,李倜努力未及时获推崇。加之元代多族士人圈子复杂,非汉族书家汉化问题也影响评价。尽管如此,当代书法界通过考证,渐认可其价值,许多专家称其为被遗忘大师,为之鸣不平。他的书法遗产,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大力挖掘这类先贤,弘扬民族艺术,促进文化自信自强。通过整理出版墨迹,举办展览研讨,让更多人了解李倜,推动书法传承,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不光是学术事,更是接地气的文化自信体现,大家平时练字时,多想想这些前辈,就能感受到书法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