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现在的天安门是秘密新建的,原来的早已被拆除?1969年国庆后,毛主席亲笔批示:原

现在的天安门是秘密新建的,原来的早已被拆除?1969年国庆后,毛主席亲笔批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天安门城楼就被芦苇席搭起的大棚给罩起来,拆个精光,112天后一座全新的天安门城楼修建完成,矗立了几百年的天安门城楼为何要秘密重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6年,中国北方发生了一场强震,震中虽不在北京,但余震波及之下,天安门这座已经存在了五个多世纪的木结构建筑出现了严重问题,随后进行的专业检查揭示了很多隐藏的危机,承重的木柱已经被虫蛀得千疮百孔,几根主梁出现了明显裂痕,地基也有不均匀沉降的现象,整个城楼像是一个年迈的老人,表面庄严,内部却支撑不住了。   这不是一件可以拖延的小事,天安门是国家举办重大仪式的场所,领导人频繁登楼,万一在重要场合出现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在1968年,一份详细的报告被递交到中央高层,报告中不仅列出了各种结构性隐患,还提出了几种应对方案:小范围修补、彻底更换为现代材料的新楼,或者完全按原样拆除再建。   小修小补被很快否定了,问题根源在于整体结构老化,修修补补只是拖延,而用全混凝土来盖一个“新版天安门”,虽然可以解决安全问题,却会让这座象征性的建筑失去它原有的历史韵味和文化气质,在众多考量之后,最终决定是:拆除重建,但必须在外观和尺寸上与原楼保持一致,换句话说,要换一颗“心脏”,但这座“身体”要看起来和以前一模一样。   这项工程从一开始就被列为国家最高等级的保密任务,原因不难理解,当时国内正经历特殊时期,政治氛围紧张,北方边境也有冲突发生,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让人知道象征国家形象的天安门正在被拆除重建,难免引发猜测与不安,所以,整个工程的启动、实施、完成,几乎都在“沉默”中进行。   1969年冬天,北京进入了寒冷季节,这座城楼像往常一样站在广场上,迎着北风,似乎没有丝毫异常,但很快,一座巨大的棚子悄然搭起,它由芦苇、杉杆等材料构成,从外面望去,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大罩子,把整座天安门包裹得严严实实,这个长66米、宽37米、高33米的大棚,不仅遮挡了视线,也为工人们在寒冬中作业提供了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棚子里还特地铺设了从中山公园引过来的暖气管道,保证工程可以昼夜不停地进行。   参与这项工程的工人并非普通施工队伍,他们大多来自曾承建人民大会堂的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政治背景、技术水平都经过严格筛选,工人们被分成多个小组,分别负责木工、泥瓦、装饰等工序,每个小组的信息甚至被人为隔离,互不知晓其他人的具体任务,这是一个多部门协同、任务明确、纪律严明的“无声战队”。   城楼的拆除,是一项极其精细的工作,这座明清时期留下来的结构,几乎完全使用榫卯工艺连接,没有用到一颗钉子,拆的时候只能一点点来,不能蛮力破坏,否则老构件就毁了,在拆顶时,工人们在屋脊中央发现了一个用金丝楠木制作的方盒,里面放着金元宝、红宝石和一些五谷杂粮,这些是数百年前工匠在建造时埋下的“镇物”,象征着平安与财富,这些文物随后全部被妥善送交文博机构收藏,在拆除西侧墙体时,还挖出了几枚清朝时期的炮弹,推测是八国联军入侵时留下的。   重建过程中,最难的部分之一是柱子的更换,老天安门使用的是金丝楠木,尺寸巨大,可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这种材料早已难以大规模获取,为了匹配原有的结构,国家特批从非洲加蓬进口了一批名为铁力木的珍贵硬木,单根柱子最长达到12米,重量可达7吨,运输、加工、安装,每一步都如同在操作巨型乐器,不能有丝毫差错。   装配过程也不轻松,原本希望能将旧构件拆下来编号再装回去,但很快工人们发现,即便是编号一致的构件,榫卯之间只要角度差上一点,便无法正常拼合,这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调整、试拼、再修改,最终,靠着经验与耐心,一块块木头重新组合成坚固的结构。   细节上的改进也体现出精益求精的态度,原本的三级台阶被合并为一段缓坡,方便年长者登楼;栏杆内收了20厘米,拓宽了空间感;照明换成了八千多盏小花灯,既美观又稳定;内部还悄悄加入了暖气系统、电梯井和广播电视线路,为未来多种用途预留了空间。   1970年3月,工程进入最后阶段,最具象征意义的步骤是国徽的安装,这枚直径约1.7米的国徽重达三吨,由八名工人配合安装,为了确保它与北京中轴线完美对齐,技术人员使用经纬仪反复测量调整,直到毫厘不差。   信息来源:央视网——秘密重建天安门城楼始末;人民网——天安门曾秘密翻修用去6公斤黄金 揭秘为何翻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