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近1/2被印度侵占,3个人为国守边,一人胜似千军!上世纪60年代藏族老牧民带着两个女儿将5千米山头上的印度旗帜全部拔除!他们的坚守看哭了无数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有一个地方叫玉麦乡,很多人听到这个名字时,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但正是这个偏远小乡,却见证了一家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他们不是军人,却像军人一样捍卫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他们不是英雄,却用一生的执着守住了国家的边界线。 玉麦乡位于中印边境,地处喜马拉雅山脉深处,海拔在3650米以上,四周尽是雪山和原始森林,这里的气候十分恶劣,雨水多,气温低,每年大雪封山长达半年,基本农作物几乎无法生长。 玉麦的青稞难以结穗,土豆长得只有拇指大小,由于交通不便,物资稀缺,村民们要靠牦牛背着酥油、奶渣等畜产品翻山越岭去外面换取粮食和生活用品。 虽然直线距离到县城只有几十公里,但由于要翻越三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往返一次要走十几天。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印边境关系紧张,战事爆发之后,国家为了边民的安全,开始将玉麦村民整体搬迁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当时的玉麦乡只剩下三户人家。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选择了离开,只有一个人做了不同的决定,他就是桑杰曲巴,一位藏族牧民,也是玉麦乡的第一任乡长,他拒绝了政府的搬迁安排,决定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回到玉麦继续生活。 这个决定没有人理解,因为当时的玉麦几乎与世隔绝,没有电、没有医生、没有商店、没有邻居,只有一片人迹罕至的边境山林,他们把石头垒成墙,木头搭成屋,在房前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他们靠放牧为生,一年四季骑着牦牛在边境线上来回转,不是为了放羊放牛,而是要让外界知道这里有人居住,这是中国的土地,这种日子持续了很多年。 每年大雪封山前,桑杰曲巴都要提前准备好食物和生活用品,有时一次出行就要在雪山上走上一个星期,他们没法种地,只能靠交换牲畜产品来维持生活。 物资极为紧缺,有一次因为路途太艰难,家里的小女儿在运输途中冻死了,后来妻子也因病去世,桑杰曲巴没有离开,他擦干眼泪,继续带着剩下的两个女儿生活在玉麦乡最深处。 1987年,一件事改变了很多人的认知,印度士兵悄悄乘坐直升机降落在玉麦附近,在山头插上了他们的国旗,还在通往外界的山路设立检查点,盘查来往行人。 桑杰曲巴得知后非常愤怒,他独自一人上山与对方交涉,但无人理会,还遭到了威胁,他赶了四天三夜的山路,将情况汇报给边防官兵,最终赶来的中国边防部队将对方赶了出去。 后来,他带着女儿们一起将对方插在山头上的旗帜全部拔除,并重新插上五星红旗,他们用脚步丈量了边境线,也把实际控制线往南推了5公里。 这不是一场公开的冲突,也不是新闻头条,只是一家人用最朴素的方式守住了国家的尊严。 1996年前的三十多年里,玉麦乡都只有桑杰曲巴一家人,办公、生活都在一间低矮的小屋中完成,他年老之后,大女儿卓嘎接替了他的工作,继续守边。 姐妹俩延续了父亲的习惯,每天升旗,每天巡边,白天放牧,晚上记录山中情况,即便村里没有别人,她们也一丝不苟。 2001年,政府修通了通往玉麦的道路,一条蜿蜒穿过雪山的公路终于把这个与世隔绝的小乡连接到了外界,医生进来了,老师进来了,游客也进来了。 玉麦的样貌渐渐发生变化,从只有三人的空乡变成了一个有希望的边境新村,越来越多的牧民搬了回来,乡里建起了学校和客栈。 网络、通讯、交通陆续到来,那个曾经靠着一面旗帜撑起国土尊严的地方,如今变得有生气、有未来。 在通车那年,77岁的桑杰曲巴安静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他的女儿们至今仍坚守在玉麦,用放牧和升旗的方式继续守护这片土地。 她们曾获得“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等荣誉,但她们并不关注这些,她们说,玉麦再小,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她们还说,守边不是她们的选择,而是玉麦值得守。 桑杰曲巴一家三代人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几十年日复一日的巡边和升旗,他们用最普通的生活方式,把一句“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变成了祖国西南角最坚定的誓言。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央视网——致敬!一家三代人,半个多世纪,守护中国人口最少的乡,为了一个最神圣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