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太阳]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在美国访问期间,突然发现一名美国男子一直盯着

[太阳]1979年,我国女翻译刘禄曾在美国访问期间,突然发现一名美国男子一直盯着她看,几分钟后,这名男子情绪失控,直接冲到她面前,猛地抓住了她的手! (信息来源:中国江苏网——当年审讯过的美军俘虏,在美国认出了她——访原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敌工部翻译刘禄曾) 在这样一个寻常的夜晚,却上演了电影般的一幕:一位美国餐厅老板拦住了一位来自中国的女士,激动地说出:“二十八年前,您还审讯过我呢!” 这句跨越近三十年的认亲,瞬间将两个曾是敌人的陌生人,拉回了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究竟是何等记忆,让一个前美军战俘,一眼认出当年的中国女兵? 这个女兵叫刘禄曾,出身名门,是东吴大学的高材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家急需英语人才,她二话不说就报了名,从上海的洋房,直接奔赴了朝鲜的战场。 在第九兵团,她的工作可不只是翻译文件。她要监听敌台,更要审讯战俘。她可以说是和美国战俘最经常打交道的人,而她的任务,就是用智慧瓦解敌人的意志,让他们彻底放弃抵抗。 她审讯战俘,从来不是一个套路。遇到那种狂妄自大的,她就迎面痛击,态度比对方更强硬,先从气势上把对方打垮,直接挑明他们出兵朝鲜的严重性。 可碰上那些年纪小、被俘后吓得直哭的美国大兵,她又换了一副面孔。她会温和地解释志愿军的俘虏政策,让他们放宽心,不会虐待他们。 她最厉害的一招,是利用美军内部的矛盾。她发现黑人士兵和白人士兵有很深的隔阂,就利用这种情绪,策动黑人俘虏去监视白人俘虏。这种攻心之策,效果出奇地好。 不过在前线战场上,她也不仅仅是一名审讯员,上甘岭战役后,前线急需一名英语广播员,在阵地上直接对美军喊话。 这是个玩命的活儿,播音室就在坑道里,喇叭架在山顶,随时可能被炮火覆盖。刘禄曾主动接下了这个任务,夜深人静时,她的声音就会飘向对面的美军阵地。她不只是喊口号,她带来了一台留声机,播放着美国士兵们熟悉的流行歌曲。 平安夜,她会播放《平安夜》这样的圣诞歌曲。在异国他乡的冰冷战壕里,听到熟悉的旋律,那种思乡之情,比任何炮弹的威力都大。她还会念从阵亡美军身上找到的家书。一封封来自父母妻儿的信,成了最直接的“催泪弹”,对面的美国兵给她取了个外号,叫“战地夜莺”。 那么,哪个才是真实的刘禄曾?是审讯室里那个强硬干练的战士,还是广播中那个温柔的夜莺? 美国大兵波特那,亲身经历了答案。当时,有人报告说波特那装病,想逃避思想教育。刘禄曾的第一反应是查看他的身体怎么样了,她一眼看出,波特那根本不是装病,而是真的病倒了,脸色惨白。她立刻找来医生给他看病拿药,还叮嘱战友们要优待照顾他。 当有小战士想开波特那的玩笑时,刘禄曾还及时站出来制止。在她看来,尊重是相互的,哪怕对方是你的敌人。二十八年过去,波特那回了国,开了餐馆。他记住的,不是审讯时的恐惧,也不是广播里的宣传。他记住的,是在他最落魄无助时,那个中国女兵给予他的一份最基本的人的尊严。 战场上最厉害的武器到底是什么?或许不是枪炮,也不是什么高明的战术。有时候,它就是一种能看穿军装、直抵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能让敌人放下武器,并记你一辈子。 而这位中国女兵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魅力,而是中国人散发出来的温厚宽容,面对外国战俘的时候,中国始终保持宽厚的态度,这不仅体现在朝鲜战场,在中印发生冲突的时候,中国同样如此。 中国用切实的行动,切合人道主义倡导,或许也正是这样,离开了战场几十年,在遇见的女兵战士竟和曾经的美国大兵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