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什么说瑞典没几个中国人待得住?这么说吧,在瑞典生活几个月,就算不疯也得抑郁。 信源:澎湃新闻——特写|北欧不复乌托邦?种族隔离、帮派犯罪和“不再安全”的瑞典 你要是听说一个地方,看个小病都要先排三个月队,是不是觉得有点扯?再告诉你,这地方一半的税后工资,都得拿去交房租,你啥感觉? 这就是瑞典,那个天天被夸“幸福”的地方。可怪就怪在这,就这么个小国家,对咱们的负面看法比例一度冲到85%,在西方世界里都算拔尖的。 就说钱吧。一个人一个月挣三万当地货币,听着不少,税一交直接抽走三分之一。结果呢?一万块直接扔给房东。辛辛苦苦一个月,一半就为了有个窝。你说这日子过得,心里能不憋屈吗?那个所谓的高GDP,具体到每个人头上也就刚够温饱的仨瓜俩枣。 再说说那个医疗。近三个月的等待期,真不是开玩笑。你得个急性肠胃炎,疼得满地打滚,人家让你几周后再来,这队你排还是不排?这种无力感,比得病本身还折磨人,和咱们的医疗相比,孰优孰劣不必多说。 这种不靠谱,还能体现在日常小事上。冬天来场暴风雪,整个公交系统说瘫就瘫。你要是个新来的,没车,连出门买个菜都得看天吃饭。一个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就这么点能耐,生活在这里的不确定性,可想而知。 还有那个被吹上天的“宁静”。说白了就是人家根本谁也不爱搭理。生活里没人唠嗑还好,但在职场里这可就更了命了。公司里一开会,向来不爱和外地人聊天的本地佬那是立马切回瑞典语。这道墙,直接就把你的上升通道给堵死了。 这口内部的“高压锅”早就憋着一股气。这时候,中国的崛起,就像往灶里添了一把大火。2010年,吉利把沃尔沃给买了。 这事对瑞典人的冲击,远不止一笔生意那么简单。自家的国宝,工业的骄傲,居然被以前跟在后面的“学生”买走了。那种心理上的失落和不甘,一下子就上来了。 光是心理不平衡还不够。2015年难民危机一来,瑞典的福利系统直接被干到了极限,社会问题也跟着多起来。内部的烂摊子不好收拾,瑞典的媒体和政客们就很默契地找到了一个外部目标。一时间,“中国网络攻击”、“监控技术”的帽子满天飞。 最根本的,还是三观这一块被撼动了。当“北欧模范生”和“人权灯塔”当惯了,总觉得自己的路子才是唯一正确的。结果咱们用一套完全不同的玩法,发展得比谁都快,这就尴尬了,剧本里也没写这茬啊。 心里憋不住气总得找个地方撒。把中国当成靶子,就成了最方便的情绪出口。2018年,他们国家电视台那个充满歧视的短片,就是一次集体的撒气。用那种低级的“玩笑”去羞辱中国游客,不是不懂幽默,就是故意找茬,为的是获得一种廉价的心理优越感。 接着就是动手切割。到2020年,这群人把境内的孔子学院全关了,欧洲头一个。这就是在公开摆姿态,主动拆掉沟通的桥,告诉你“我们不跟你玩了”。 所以说,当一个中国移民在瑞典抱怨日子难过时,他感受到的那种压抑,和瑞典政客在国际上对中国放的狠话,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