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圣雄甘地为磨炼自己禁欲的忍耐力,竟与孙女、侄媳同床共寝,却屡试屡败。更是传言,他辞世火化后,还有数十名妇女追随者冲破层层阻拦,纵身跳入火中为他殉葬。这是真的吗? 人们谈论甘地,多是从他领导印度独立开始。但要真正看懂他,和他身后的印度,或许要从一个16岁少年的心路历程开始。 1885年,甘地的父亲病危,但他没有守在床前,而是被欲望驱使,和妻子在房间里缠绵。当仆人敲门告知父亲已经去世时,他错过了最后的告别。 这件事让他感到双重羞耻,从此他视性欲为堕落的根源,是阻碍他实现精神追求的障碍。这种悔恨在他心里埋下种子,二十年后,37岁的甘地在南非立下终身禁欲的誓言。 甘地的修行方式非常极端。他认为回避诱惑是懦弱,他要直面诱惑。于是他邀请年轻的女信徒与他同床,其中就包括他的侄孙女马努和侄孙媳阿布哈。 按照他的要求,这些年轻女性需要裸体躺在他身边,他自己则裹着布。他对外宣称,这是为了考验自己在极端诱惑下能否保持内心的平静。 甘地公开宣布他的试验非常成功,证明他已经完全战胜了肉体欲望。这番话让他本就崇高的声望,再次被推高。但真相却并非如此。 事实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他的侄孙女马努在日记里,困惑又痛苦地记录下那些夜晚。她描述了甘地无法自控的生理反应,以及她自己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 甘地自己也在给朋友的信中坦白,身体的背叛让他深陷自我怀疑。他的一些核心追随者,因为无法接受这种荒唐的方式,选择辞职抗议。这场漫长的斗争,在他67岁那年以彻底失败告终。 甘地试验失败的真相,被他巨大的公众形象掩盖了。比如一个流传很广的说法是,他火化时有数十位妇女跳入火海殉葬。这个故事听起来很悲壮,但它或许只是个谣言,为了维护他的形象。 查阅当时的所有新闻报道和历史记录,都找不到这件事的任何记载。而且甘地本人一生都强烈反对寡妇殉葬的陋习。用他最厌恶的方式为他送行,是对他理念的极大侮辱。 而甘地一生的最大讽刺是他的死亡。他毕生倡导非暴力,努力调解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矛盾。但印巴分治带来的流血冲突,让他所有的努力都失去了意义。 因为他坚持保护穆斯林的权益,主张印度政府向巴基斯坦支付协议款项,他被狂热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看作叛徒。1948年1月30日,他被同为印度教徒的极端分子枪杀。一个用一生消解仇恨的人,最终死于仇恨。 甘地禁欲失败的故事,几十年后以一种谁也想不到的方式,和当代印度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一些批评者指出,这在无形中给印度男性根深蒂固的纵欲文化提供了借口。 这种逻辑是,连“圣雄”花了半辈子都无法战胜欲望,那普通男人放纵欲望,似乎就变得可以理解了。这种“圣雄都做不到,我凭什么能做到”的心理,让一些人找到了为自己行为辩护的理由。 这种心理和印度文化中某些对欲望的看法结合,产生了危险的后果。在这种环境下,女性的身体和意志被轻视。现实就是印度惊人的性暴力数据,以及极低的定罪率。 直到今天,“禁欲”依然是印度政坛衡量领袖道德的标准。现任总理莫迪就被支持者塑造成一个禁欲典范。然而,即便有这样一位“禁欲总理”,印度“世界强奸之都”的恶名也并未改善。 回看甘地的禁欲修行,是他个人的一场悲剧。他想用精神彻底压制肉体,结果却被肉体反复折磨。 我们今天谈论这个故事,不是为了评判他的私德好坏。而是想看看,当一个社会对“圣人”的道德要求越是理想化,现实中对欲望的放纵和对人的伤害就可能越是普遍。 这种理想和现实的撕裂,或许是理解甘地,也是理解印度的一把钥匙。他的挣扎,仿佛也预示了这个国家至今仍在面对的挣扎。 (来源:名人轶事:甘地的“禁欲”生活2010年04月23日中新网-华文报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