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这次是真的惨,除了我国和朝鲜,基本没有国家还用俄罗斯石油,俄罗斯也没想过自己会沦落到这个地步。要知道,俄罗斯的主要出口商品就是油气,断了油气相当于断了俄罗斯的命。 作为全球最大的油气出口国,俄罗斯40%的财政收入依赖油气出口,而欧洲曾是他们最大的金主——每年吃掉俄罗斯40%的原油和60%的天然气。 但自从欧盟2022年底全面禁运俄油后,这个曾经的"提款机"瞬间变成了冰窟窿。 更绝的是,西方国家一边喊着"抵制俄油",一边通过土耳其、印度等中间商低价买油。这种双重标准直接让俄罗斯的石油收入腰斩。 财政部不得不动用国家财富基金填补军费和财政缺口,这个本应用于养老和抗危机的"保命钱",现在每天要烧掉3亿美元维持战争开支。 中国2025年上半年进口俄油1250万吨,占中国原油进口量的19.6%,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达310亿立方米,相当于北京全年用气量的5倍。 更关键的是,中国通过陆路管道运输避开海运制裁,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规划年输气500亿立方米,直接把俄罗斯的能源出口锚定在亚洲市场。 相比之下,印度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压价"。 2025年1-6月,印度日均进口俄油175万桶,占其总进口量的35%,但每次采购都把价格压到比布伦特原油低12-15美元/桶。 更绝的是,印度炼油厂一边享受低价原油,一边把加工后的成品油高价卖到欧洲,单是信诚实业一家,2025财年第一财季炼化业务利润就暴涨10.8%,赚得盆满钵满。 这种"低买高卖"的套利模式,让俄罗斯哑巴吃黄连——虽然保住了市场份额,却眼睁睁看着利润被印度拿走大半。 中俄能源合作早已超越单纯的贸易关系,成为全球能源安全的"稳定器"。中国不仅通过管道和海运稳定进口,还深度参与俄罗斯能源开发。 亚马尔LNG项目的国产化率从15%提升至45%,带动超50亿美元设备出口;北极LNG-3项目启动后,中国将获得20%的股份和长期供应协议。 更关键的是,双方在金融领域打破美元垄断:能源贸易本币结算比例达40%,2025年新增的250万吨石油全部采用人民币结算,每年节省525万美元手续费。 这种合作的战略意义在于构建能源双循环:中国通过陆路通道降低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俄罗斯则获得稳定的替代市场。 2025年签署的《能源合作路线图》更将合作延伸至氢能、储能等新兴领域,标志着双方从"资源互补"迈向"技术协同"。 现在的俄罗斯,就像一个被迫减肥的胖子——虽然痛苦,但可能因此获得新生。 油气收入的锐减倒逼其加速产业转型,2025年上半年,俄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28%,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0万亿卢布,这些新动能虽然体量尚小,但展现出结构性变化的曙光。 而中俄合作的深化,不仅为俄罗斯提供了战略缓冲,更在全球治理层面树立了平等协作的典范。 未来的关键,在于俄罗斯能否在油气收入萎缩的阵痛中完成蜕变,而中俄合作的深化,或许将成为这场变革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