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1931年东北沦陷,60岁的大地主戴凤龄为了打鬼子,带着全家57口人上战场,14

1931年东北沦陷,60岁的大地主戴凤龄为了打鬼子,带着全家57口人上战场,14年后,全家只剩三人,余下54人全部阵亡。 一个甲子老人能有多大的勇气?当国破家亡时,他毅然变卖全部家产,带着全家老少57口人踏上抗日战场。这不是小说,这是真实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悲壮故事。 戴凤龄4岁时便跟着爷爷和父亲闯关东,虽然那时路途奔波,但一家人好在是顺利赶到吉林省额穆县黑市江东戴家堡子,并在此安家立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戴家在敦化县成了有名的富户。他把家业管理得井井有条,粮食堆积如山,猪牛马羊成群,还饲养梅花鹿;在敦化、宁安、官地建有百货、药材等商铺和烧锅、油房、磨房、粉房、豆腐房等作坊。 戴凤龄这个人跟别的地主不一样,他心眼好,经常救济穷人。每当遇到灾年时,戴凤龄也会主动拿出家中的余粮救济乡亲,据戴家后人回忆,戴凤龄还曾在家中收留过4个讨饭老头,为他们养老送终。他还在家里开私塾,不光教自家孩子,乡亲们的娃只要交点粮食就能来上学。 戴凤龄给六个儿子起的名字也很有讲究:克勤、克俭、克吉、克志、克选、克政。从小就受岳飞、杨家将这些英雄故事影响的他,希望儿子们都能成为忠君爱国的好汉。戴家私塾学的课程,除传统的四书五经以外,还多加入了与军事历史相关的课程。而戴凤龄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培养孩子们心中的那颗爱国之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这年戴凤龄正好过61岁生日,宾客满堂的时候,他的结拜兄弟王德林突然来了。王德林是个有血性的汉子,早年当过绿林好汉,后来被收编成了东北军营长。两人都是山东老乡,都痛恨日本人在东北的暴行。 王德林在酒桌上直接对戴凤龄说:“洪昌大哥,你也参加抗日吧!”这句话彻底点燃了戴凤龄心中的怒火。第二天,他就召集全家人宣布:要变卖家产,拉队伍抗日。戴家的儿郎们听了,没有一个退缩的,全都表示愿意跟着父亲上战场。 戴凤龄变卖了部分家产,又添置了200多条枪支和弹药(加上原有100多条枪,共计300多条枪)。他不光带上自家人,还动员了村里200多个青壮年,大多是打猎的好手。就这样,抗日救国军第五营成立了,大家都叫它”戴家军”。 别看戴凤龄已经60多岁了,打起仗来一点不含糊。他年轻时练过武功,枪法特别准,而且每次都冲在最前面。每战戴凤龄都率领独立营英勇作战,双手使枪,左右开弓,弹无虚发,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看到营长这么勇敢,战士们个个争先恐后,把日伪军打得节节败退。 戴家军跟着救国军南征北战,攻打过敦化、额穆、蛟河等城,还参加了镜泊湖的几次大战。几次伏击下来,消灭敌人4000多人,缴获三八式步枪2000多支,自己的伤亡却很少。很快,戴家军就在当地出了名。 1933年,日军大举增兵,对救国军疯狂围剿。在中苏边境,王德林劝戴凤龄跟他一起去苏联避难。戴凤龄摇摇头说:“我活着做中国人,死了做中国鬼,决不到异国他乡!”这一别,两个老战友再也没见过面。 戴凤龄率部突围后,被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在周保中的领导下继续抗日。可是从这时候开始,戴家的悲剧就一个接一个上演了。 1935年,四儿子戴克志在宁安战斗中身负重伤,牺牲在小沙滩。1936年,二儿子戴克俭为了掩护部队撤退,英勇牺牲。大儿子戴克勤腿部受伤,在养伤时被汉奸出卖,重伤不治而死。 儿子们一个个离去,戴凤龄没有被击垮,反而更坚定了抗日到底的决心。1937年,抗联五军大部队转移,年迈的戴凤龄主动要求留守筹措军粮。上级不同意,怕他出危险。戴凤龄拍拍胸脯:“真有闪失,咱也不给联军丢人。” 结果真的出了事。戴凤龄带着三儿子戴克吉等30多人回乡筹粮时,被汉奸出卖了。日军抓住戴凤龄后,用铁丝穿透他的锁骨防止逃跑。戴克吉得知消息后,率队营救父亲,结果在激战中和十几个兄弟一起牺牲了。 在敦化宪兵队,67岁的戴凤龄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日军用尽各种酷刑,想逼他说出抗联部队的位置,但他宁死不开口。敌人恼羞成怒,用两块钢板夹住他,浇上汽油点火。熊熊大火瞬间将戴凤龄吞没,他痛苦地满地打滚,但钢板已被烧得通红,他却仍然大骂不止。 戴凤龄牺牲后,他剩下的两个儿子也相继战死。五儿子戴克选是抗联情报员,打入敌人内部,后来身份暴露被害。六儿子戴克政加入共产党后,历任排长、连长、团长,1938年被敌人包围,激战中英勇牺牲。 1945年抗战胜利,戴家仅剩下老寡妇领着小寡妇和戴凤龄的孙子戴友喜,有54人牺牲。当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时,戴家唯一活着的老人已经年过古稀,他蹲在地上痛哭,但嗓子早就哑了,发不出声音。 由于历史原因,戴家的抗日功绩很长时间没有得到承认。直到1995年,戴克政才被追认为烈士。2022年11月,吉林省人民政府追认戴万龄等戴家7人为革命烈士。在吉林省敦化烈士陵园的”革命烈士榜”上,现在刻有戴家8名烈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