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6年,皇帝让宦官张居翰去宣一道圣旨,张居翰看后脸色大变。为了救人,他在宣读圣旨时他不动声色,故意读错一个字,却因此救下1000多人的命。 一张薄薄的圣旨,承载着千余条鲜活生命的命运。公元926年,当张居翰接过这道要诛杀”王衍一行”的圣旨时,他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面对皇权与良知的冲突,这位宦官选择了后者,用一个字的改动拯救了无数无辜的生命。 张居翰出生于公元857年,时值唐代末期,当时正值战火连天、社会动荡。他的家境贫寒,张居翰年幼时就被一位名叫张从玫的宦官收养,成为他的义子。这个改变命运的决定,让张居翰从一个普通的穷苦孩子,走进了复杂的宫廷世界。 在宫中,张居翰凭借谨慎的性格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逐渐得到了皇帝的赏识。由于性格谨慎,办事小心,他很快得到了后唐皇帝李存勖的赏识。与那些专权跋扈的宦官不同,张居翰始终保持着低调的作风,从不仗势欺人。 唐昭宗时期,他被派往幽州担任监军,幽州节度使刘仁恭对他起初抱有戒心,毕竟宦官的地位特殊,谁也不敢轻易相信他们。但张居翰用自己的真诚和能力,逐渐赢得了刘仁恭的信任和友谊。这段友谊在后来救了他的命。 天复三年,朝廷下诏屠戮宦官,张居翰面临死亡威胁。刘仁恭为了保护张居翰,还用心计掩护了他,当朱温派人查找张居翰的下落时,刘仁恭命人杀了一名死刑犯,谎称那就是张居翰。朋友的救命之恩让张居翰在深山中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 后来张居翰投靠了李克用,并在李克用死后继续辅佐其子李存勖。随着后唐的建立,张居翰因功被任命为枢密使,成为朝廷中掌握军政大权的重要人物之一。但他依然保持着谦逊的品格,从不与人争权。 张居翰一生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公元926年的”改一字救千人”事件。那年,后唐军队攻占了前蜀,前蜀皇帝王衍选择投降。李存勖最初承诺会善待王衍及其随行人员,但随着后方发生叛乱,李存勖改变了主意。 李存勖急于平叛,担心王衍会在他离开后作乱,便听从伶人景进的建议,下了一道圣旨,命令将”王衍一行,并宜杀戮”。这意味着不仅要处死王衍本人,连同随行的数千人都要一并处死。 这道旨意送到了枢密使张居翰的手中,按照规矩,张居翰要复核并执行,然而张居翰看到这道命令时,感到非常不安。他知道这些随行人员中有许多无辜的侍从、仆役和前蜀的小官吏,他们并无死罪。 面对这道残酷的圣旨,张居翰陷入了内心的挣扎。直接违抗皇帝的旨意是死罪,但眼睁睁看着千余无辜生命被屠戮,他于心不忍。经过反复思量,张居翰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张居翰复查诏书,认为杀降不祥,自作主张把诏书按在柱子上,将其涂改为”王衍一家,并从殺戮”。他小心翼翼地将”行”字改成了”家”字,这看似微小的一字之差,却意味着原本要被处死的”王衍一行人”变成了”王衍一家人”。 这个改动需要极大的勇气。擅改圣旨在古代是株连九族的死罪,但张居翰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这个选择。当负责执行的宦官接到圣旨时,根本没有怀疑张居翰会敢于修改皇帝的诏书。 随同王衍的前蜀官员、仆役一千馀人因而获救。执行时,只有王衍及其家人被处死,而那一千多名随行人员全部幸免于难。张居翰用一个字的改动,挽救了千余条无辜的生命。 事后,庄宗李存勖因为前线战事紧张,也无暇顾及蜀地的问题。张居翰修改圣旨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当时李存勖正忙于应对各地的叛乱,无暇深究蜀地事务的细节,这使得张居翰的善举得以隐瞒。 不久后,李存勖在兴教门之变中被杀,李嗣源即位为后唐明宗。新皇帝对张居翰十分尊重,但张居翰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主动请求告老还乡。张居翰回到长安老家归隐泉林了,两年后病逝,享年71岁。 张居翰私自修改圣旨的事情,直到李存勖和张居翰都去世后,才从前蜀的官员们口中传出来。那些获救的前蜀官员得知真相后,对张居翰的恩德感激不尽,他的美名也因此流传至今。 北宋初年的大史学家薛居正在后来这样评价张居翰:居翰改一字于诏书,救千人之滥死,可不谓之仁人矣乎!这个评价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张居翰的历史功绩。 张居翰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乱世中,依然有人坚守着内心的善良。他虽然身体残缺,却有着完整的人格;虽然地位卑微,却有着高尚的品德。面对权力与良知的冲突,他选择了后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历史留下了一段温暖的佳话。 一个字,千条命。张居翰用自己的善良诠释了什么叫”位卑未敢忘忧国”。在你看来,面对道德与规则的冲突时,我们该如何选择?历史上还有哪些类似的”小人物大善举”让你印象深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