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给了乌克兰10倍领土?在乌克兰的前身哥萨克酋长国,在1654年加入沙皇俄罗斯的时候,那个时候乌克兰才5万平方公里控制区。 1654年的乌克兰,还叫“哥萨克酋长国”,被强大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摁在地上摩擦。为了活下去,哥萨克领袖赫梅利尼茨基做了个改变历史的决定——跟同为东斯拉夫人的沙皇俄国结盟,签了《佩列亚斯拉夫条约》。 这在当时,对双方来说都是血赚。沙俄拿到了梦寐以求向南、向西扩张的战略跳板,而哥萨克们找到了一个能保护自己的“老大哥”。但这时候的“乌克兰”,主要就是第聂伯河中游左岸的一小块地方。 之后的一百多年,是沙俄的“高光时刻”。他们在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带领下,一路开疆拓土。向南,干翻了奥斯曼土耳其和它的附庸克里米亚汗国,拿下了整个黑海北岸,这片广袤的土地在当时被称为“新俄罗斯”,也就是今天乌克兰南部的敖德萨、赫尔松、尼古拉耶夫等地。向西,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波兰,又拿下了第聂伯河右岸的大片土地。 在沙皇时代,这些新打下来的土地,并没有立刻都划给“乌克兰”这个概念。它们是作为沙俄帝国的行省直接管理的。但无论如何,未来乌克兰的版图,已经在这个过程中被极大地充实了。沙俄看中的,是这里无尽的黑土地和通往黑海的温暖港口。一个庞大的“欧洲粮仓”和帝国南方的战略屏障,已见雏形。 真正让乌克兰版图“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的,是苏联时期。 列宁建立苏联时,提出了个“民族自决”的口号。为了把乌克兰这个“兄弟”拉进苏联大家庭,他非常慷慨。不仅承认了沙俄时期扩张的那些地盘属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还做了一件影响至今的“大事”——将原本属于俄罗斯的顿巴斯工业区,划给了以农业为主的乌克兰。 为啥这么干?当时的乌克兰,农民意识浓厚,民族主义思想也挺强。列宁就把工人阶级最集中的顿巴斯划过去,希望用“无产阶级”来平衡和主导乌克兰的社会结构,让它更“红”、更“苏维埃”。这一手,为2014年以来的顿巴斯冲突,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接着是斯大林时代。这位钢铁领袖的手段更是雷霆万钧。1939年,苏联和纳粹德国签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转头就出兵占领了波兰东部。这片土地上的西乌克兰地区(包括利沃夫等地),顺理成章地并入了乌克兰。 1940年,苏联“说服”罗马尼亚,把比萨拉比亚地区“交”了出来。但苏联并没有把这块地完整地组成一个摩尔多瓦加盟共和国。它做了一个极其精妙的手术:把这块地沿海的那一小条,直接划给了乌克兰的敖德萨州。 这一刀下去,直接让新成立的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了一个内陆国,出海口被乌克兰死死卡住。这是为啥?这就是苏联的“驭下之术”。乌克兰是“亲儿子”,是老成员;而摩尔多瓦是新来的,民族上还跟罗马尼亚不清不楚。断了你的出海口,你就得老老实实地依赖“中央”和“邻居大哥”乌克兰,不敢有二心。 二战结束后,版图扩张还没停。1945年,又从捷克斯洛伐克手里拿来了外喀尔巴阡州,也并入了乌克兰。 至此,乌克兰的西部边界,基本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了。 如果说之前的操作都是基于复杂的战略和政治考量,那1954年赫鲁晓夫的操作,就带上了一点“浪漫主义”色彩,当然,背后还是现实的算计。 为了庆祝“俄乌合并300周年”,赫鲁晓夫大笔一挥,将自18世纪以来一直属于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半岛,作为“礼物”送给了乌克兰。 当时的官方说法,是彰显“俄乌两大民族牢不可破的兄弟情谊”。但实际原因更接地气:第一,克里米亚在地理上跟乌克兰陆地相连,电力、淡水等供应都得靠乌克兰,行政上划归乌克兰管理更方便;第二,赫鲁晓夫本人在乌克兰工作多年,对乌克兰有感情,此举也能获得乌克兰精英阶层的支持,巩固自己的权力。 在当时,这事儿没人觉得有啥大不了。反正都是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区划调整,肉烂在锅里,从左口袋掏到右口袋而已。 谁能想到,历史的指针会拨到1991年呢? 苏联解体时,大家约定俗成,就按照当时的行政边界线各自独立。于是,苏联时期一笔一笔划给乌克兰的土地,一夜之间,都成了受国际法承认的乌克兰主权领土。 这看似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历史的馈赠。但到了2025年的今天,我们回头看,这份“大礼包”里的每一件礼物,几乎都成了烫手的山芋。 列宁划过去的顿巴斯,成了持续十多年的战场,那里的俄罗斯族人对基辅的认同感始终复杂;斯大林划入的西乌克兰,成了乌克兰民族主义最强烈的地区,与东部和南部的亲俄情绪形成了尖锐对立;赫鲁晓夫送出的克里米亚,更是在2014年以一种决绝的方式“重回”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