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李渊退位后,过得相当苦闷憋屈,一开始还可以和宫中貌美宫女吃喝玩乐,后来李世民看到

李渊退位后,过得相当苦闷憋屈,一开始还可以和宫中貌美宫女吃喝玩乐,后来李世民看到心中不满,委婉的对李渊说:您的宫女太多,不如回家嫁人。而后,一口气放了三千宫女出宫,没几年李渊就郁郁而终。 大唐的开国老板李渊,他这太上皇当的,那叫一个憋屈,心里堵得慌。本来嘛,江山都是自己打下来的,临了想过几天舒坦日子,结果呢?被亲儿子一步步“安排”得明明白白,最后在冷冷清清中走向人生终点。这背后盘根错节的恩怨,还得从那场著名的“玄武门之变”说起。 想当年,李渊也是个狠角色。太原起兵,提着脑袋干事业,一路过关斩将,坐上了皇帝宝座。可江山好打,家事难平。几个儿子为了接班人的位置,斗得是乌烟瘴气。最后,二儿子李世民在玄武门先下手为强,把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一锅端了。这事儿一出,李渊彻底没得选了,只能乖乖把皇位传给李世民。 李渊傻吗?当然不傻。他是个在权力场里摸爬滚打一辈子的老江湖,太清楚胳膊拗不过大腿的道理。那时候的李世民,兵权在握,杀气腾腾,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 与其闹得鱼死网破,不如退一步,换个“太上皇”的头衔,至少能保住命,也算留了点体面。 刚退位那会儿,日子确实还过得去。李渊住在他当皇帝时的太极宫,权力是没了,但待遇还在。每天赏赏花、听听曲,身边还有一大群年轻貌美的宫女陪着。那排场,那开销,比当朝皇帝李世民还大。李世民那边忙着“贞观之治”,勒紧裤腰带搞经济,老爹这边却歌舞升平,天天开派对。 这事儿搁谁心里不别扭?更何况,李世民心里对这个爹,早就有疙瘩了。玄武门之变前,李渊明显是偏袒太子李建成的,还一步步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要不是李世民自己够狠,这会儿谁是皇帝还真不好说。这些旧账,李世民嘴上不说,心里可都拿小本本记着呢。 机会很快就来了。 贞观二年(628年),长安城赶上大旱,田里颗粒无收,老百姓都快揭不开锅了。这时候,有个叫李百药的官员上书,说宫里太奢侈了,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才降下灾祸。这话不明着说谁,但谁都懂,矛头直指的就是太上皇李渊那花钱如流水的太极宫。 这奏折简直是送到了李世民的心坎上。他立马接过话头,打着“为国祈福、节俭开支”的旗号,干了一件大事。他对李渊说:“父亲啊,您宫里的女孩子太多了,总关在宫里也不是个事儿,耽误人家嫁人生子。不如放她们出宫,也算是积德了。” 话说的漂亮吧?冠冕堂皇,还显得自己特孝顺。李渊能说啥?只能点头同意。于是,李世民一道旨意,一口气就把李渊身边的三千宫女给遣散回家了。 这一下,给李渊整不会了。前一天还前呼后拥,热闹非凡,第二天醒来,身边连个倒水的人都快找不着了。太极宫瞬间变得空空荡荡,死气沉沉。一个曾经九五之尊的老人,独自坐在空旷的宫殿里,那滋味,比黄连还苦。 更要命的是,人一闲下来,就容易胡思乱想。李渊整天闷在宫里,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精神也垮了。他不能抱怨,更不敢发火,所有的委屈和愤怒,只能自己往肚子里咽。 就在李渊最孤独的时候,他还有最后一个念想——老伙计裴寂。裴寂是跟着他一起打天下的元老,算是他为数不多的知心朋友。裴寂也懂事,知道老领导不好过,隔三差五就进宫陪李渊喝喝酒、聊聊天,说说当年的光辉岁月。这成了李渊晚年生活中唯一的一点慰藉。 但这事儿能瞒过李世民的眼睛吗?当然不能。很快,一纸调令下来,裴寂被罢了官,理由找得滴水不漏。紧接着,又被“礼送”出京城,远远地打发走了。这是李世民釜底抽薪的最后一招,彻底斩断了李渊和外界的所有联系。 老朋友一走,李渊的精神支柱彻底塌了。他被“请”出了富丽堂皇的太极宫,搬进了大安宫。这地方说来也讽刺,正是当年李渊给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建的府邸,当时就修得挺凑合。如今,李渊自己住了进去,冬天漏风,夏天闷热,那叫一个凄惨。 有一次,他对着身边仅剩的几个老侍从叹了口气说:“我不是不能去别的地方,只是没地方可去,才住在这里罢了。”听的人心里五味杂陈,谁也不敢接话。 在这样孤苦无依的环境里,李渊的身体彻底垮了。贞观九年(635年),这位大唐的开国皇帝,在冷清的大安宫里悄然离世,终年69岁。他死的时候,据说手里还攥着个空酒杯,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哭泣。李世民为他举办了极其隆重的葬礼,谥号“太武皇帝”,但这份死后的哀荣,和他生前的凄凉一对比,更像是一出黑色幽默。 玄武门那一声刀响,斩断的不仅是兄弟之情,也彻底撕裂了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的父子关系。李渊的晚年悲剧,看似是李世民的不孝,但深究其根源,却是权力交接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残酷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