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熊向晖已经63岁了,他从领导的岗位上退下来了,当叶剑英知道后,有点生气地对熊向晖说,你怎么退下来了,怎么也不和我打声招呼?叶剑英认为,熊向晖的能力强,也比较年轻,不应该退下来,应该再发挥余热,他是想让熊向晖到荣毅仁领导的中信集团担任党组书记兼副董事长的。 熊向晖是被毛主席盛赞“一个人能顶几个师”的传奇特工。他的前半生,是潜伏在胡宗南身边的“闲棋冷子”,是行走在刀尖上的红色间谍,为保卫延安立下了奇功。解放后,他又摇身一变,成了新中国出色的外交官,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人物,到了1982年,觉得自己63岁了,身体也不如从前,就想着把位子让给年轻人,主动从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这在当时,也算是顺应了干部年轻化的号召。 可这事儿传到叶剑英元帅耳朵里,情况就不一样了。叶帅直接把熊向晖叫了过去,语气里带着点责备和惋惜:“我怎么听说你退下来了?这么大的事,怎么也不跟我打个招呼?” 熊向晖赶紧解释,说自己年龄到了,身体也不好,退下来是应该的。 叶帅摆摆手,说:“你才63岁,在我看来还很年轻嘛!你的能力,党和人民都清楚,现在正是国家建设需要人的时候,怎么能就这么休息了?” 这番话,听着是“批评”,实际上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不舍。叶帅戎马一生,最懂人才的可贵。在他眼里,熊向晖这样经历过血与火考验、兼具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的干部,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绝不能轻易“闲置”。 那么,叶帅想让他去哪儿发挥余热呢?一个让当时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地方——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也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中信集团。 说到这儿,咱们得稍微把时间往前拨一点,看看这个中信公司是个什么来头。 1979年,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开,中国急需一个能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窗口。在邓小平等领导人的支持下,“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出山,创办了中信。这可不是一般的企业,它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承载着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重大使命。 荣毅仁先生虽然是商界奇才,但他深知,在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要驾驭好这艘“经济航母”,光有商业头脑还不够,必须得有一个政治上靠得住、能力上过得硬的“压舱石”。这个人,必须要有极高的政治智慧、熟悉党的方针政策,还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 叶帅思来想去,觉得熊向晖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熊向晖的履历有多硬核? 论忠诚,他在敌营潜伏十二年,初心不改。论智慧,他多次送出决定战局的关键情报,滴水不漏。论眼界,他作为外交官,跟基辛格、尼克松这些国际顶尖人物都打过交道,深谙西方世界运行的规则。让他去给中信当党组书记,兼任副董事长,这不正是把最锋利的宝剑用在了刀刃上吗? 于是,叶帅的“生气”,实际上是一次高瞻远瞩的“点将”。 熊向晖接到这个新任务时,他心里是有点打鼓的。毕竟,搞情报、搞外交他在行,可搞经济、办公司,这完全是个新领域。他跟荣毅仁开玩笑说:“我对办公司是门外汉,中央怎么派我来呢?我可是来学习的。” 荣毅仁却非常高兴,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来太好了!我们正需要你这样的领导。” 就这样,已经“退休”的熊向晖,脱下军装,穿上西装,一头扎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他在中信,一干又是五年。这五年,他把自己在情报和外交工作中练就的严谨、审慎和战略思维,完美地融入到了企业管理中。 他不是一个只挂名的书记,而是真正参与到公司的重大决策中。他利用自己的政治经验和人脉,为中信这艘刚刚出海的大船保驾护航,处理了许多棘手的难题,确保了公司在正确的航道上稳健前行。 他和荣毅仁搭档,一个主外,一个主内,相得益彰,共同为中信的早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故事讲到这里,咱们把视线拉回到2025年的今天。 四十多年过去了,中信集团早已从当年的“试验田”,成长为世界500强前列的巨型跨国企业集团,业务遍布全球。就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信旗下的中信证券依然是中国投行业的领头羊,而中信银行在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领域的创新,也走在了行业前列。这艘巨轮今天的辉煌,离不开荣毅仁、熊向晖那一代创业者打下的坚实地基。 回过头再看叶帅当年那个“有点生气”的电话,我们更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这不仅仅是爱才、惜才,更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一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在他们看来,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职务高低,也不在于何时退休,而在于能否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持续地发光发热。 熊向晖的人生,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从隐蔽战线的潜伏,到外交战线的交锋,再到经济战线的开拓,他的一生,似乎总是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刻,出现在最关键的岗位上。他的战场换了又换,但那份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与担当,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