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9岁的马一浮丧妻,他发誓不再续娶,岳父同情他,便问他:“我三女儿14岁,酷似她姐,你娶她吧?”马一浮拒绝:“亡妻地位无人能替,无心再娶。”
那年春天,马一浮站在妻子汤仪的墓前,任凭细雨打湿衣衫,这个刚刚失去挚爱的年轻人,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对着墓碑重重磕了三个响头。
他沙哑着嗓子对天起誓:"此生得妻如此三生有幸,日后愿为妻守节,终生不娶!"这个誓言,他用了余生六十五年来坚守。
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要从五年前说起,1896年,16岁的马一浮在县试中一举夺魁,成为远近闻名的少年才子。
消息传开后,前来提亲的媒人几乎踏破马家门槛,马一浮幼年丧母,父亲马廷培对当地名门汤寿潜的掌上明珠汤仪颇为中意。
汤家是绍兴望族,汤寿潜后来成为民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当时正想为女儿觅得佳婿,两家一拍即合,这桩婚事很快敲定。
新婚之夜,当红盖头被掀开时,马一浮看到的是一张羞怯却灵动的脸庞,汤仪不仅容貌秀丽,更难得的是知书达理。
她从小受父亲熏陶,能诗会画,与马一浮志趣相投,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这样的结合实属罕见。
婚后的日子里,两人常在庭院赏梅赋诗,汤仪会为丈夫沏一壶龙井,马一浮则给妻子讲解《庄子》,这种琴瑟和鸣的生活,在封建礼教森严的晚清社会,简直是个奇迹。
命运总是爱开玩笑,1901年,汤仪突发急病离世,年仅19岁,马一浮的世界瞬间崩塌,他在妻子灵前守了三天三夜,任谁劝说都不肯离开。
汤寿潜见女婿如此重情,既感动又心疼,便提议将14岁的三女儿许配给他。
这个在旁人看来两全其美的提议,却被马一浮断然拒绝:"亡妻地位无人能替,无心再娶。"他后来在诗中写道:"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马一浮的选择在当时引起不小震动,清朝末年,男子续弦再娶是天经地义的事,更何况他才19岁。
但马一浮用余生践行了自己的誓言,他终身未再娶,将全部精力投入学问,后来成为著名的国学大师。
1912年,马一浮与谢无量、马君武创办《民国日报》,宣扬新文化,抗战期间,他在浙江大学任教,培养了大批人才。
晚年时,有人问及当年誓不再娶之事,老人只是淡淡地说:"得遇知音,一生足矣。"
这段爱情之所以动人,在于它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在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年代,马一浮和汤仪难得地实现了精神共鸣。
他们的婚姻始于父母之命,却成就了灵魂相契了,汤仪的早逝是不幸的,但她得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罕有的真爱。
马一浮的坚守更是罕见,他用一生诠释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深情。
如今回望这段往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
马一浮后来成为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倡导的"六艺统摄一切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而这份思想底蕴,或许正源自年轻时那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马一浮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传统士人的气节与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