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称帝后,小舅子徐辉祖拒绝臣服,将自己关在祠堂,跪在父亲徐达牌位前哭泣。朱棣大怒,对皇后徐氏说:“我是真想杀了你弟弟。”话虽如此,可朱棣还是手下留情了。 这里得先说说徐辉祖和徐达的关系。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跟着朱元璋打天下,功劳大得很,为人还特低调,朱元璋都对他另眼相看。徐辉祖是徐达的长子,打小就继承了父亲的勇武,不光骑马射箭厉害,对朝廷的忠诚也跟刻在骨子里似的。他本名徐允恭,后来因为避讳建文帝朱允炆的名字,才改叫徐辉祖。建文帝在位时,他特受信任,朱棣起兵南下的时候,他还带兵抵抗过,算是实打实站在建文帝那边的。 祠堂里的香烧得正旺。 烟气缭绕,把徐达的牌位熏得泛着暗光。徐辉祖跪在蒲团上,脊背挺得笔直,眼泪砸在青砖上,洇出一个个深色的圆点。他手里攥着半块磨损的兵符,是父亲徐达生前给他的,说“徐家的兵,只护朱家的正统”。 外面传来脚步响,是朱棣派来的人。 “徐将军,陛下说了,只要您肯出来叩个头,往日的事一笔勾销。”太监的声音尖细,在空旷的祠堂里荡开。 徐辉祖没回头,声音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让他来杀我吧。” 他想起三年前,朱棣的军队刚过长江,建文帝急得在宫里转圈,是他拍着胸脯保证:“陛下放心,有臣在,燕军进不了南京城。”那会儿他守着金川门,手里的长枪挑落了十几个燕军的头盔,血溅在甲胄上,像开了朵红牡丹。 可谁能想到,守城门的谷王会叛变呢? 燕军冲进南京那天,他还在跟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厮杀,回头就看见宫墙起了火。建文帝的影子,就那么没在了烟里。 祠堂的门被推开,风卷着雨丝进来,打湿了他的衣袍。 朱棣站在门口,身上的龙袍还沾着尘土——刚登基没几天,朝堂上的事搅得他焦头烂额。看见徐辉祖这副模样,他的火“噌”地就上来了。 “徐辉祖,你真当朕不敢杀你?”朱棣的声音像滚雷,“你爹是开国功臣,朕敬他三分。可你勾结建文,抵抗王师,按律当诛九族!” 徐辉祖缓缓转过身,脸上全是泪痕,眼神却亮得吓人:“我爹跟着太祖皇帝打天下,不是为了让你篡位的。他教我忠君,没教我认贼作父。” “你说谁是贼?”朱棣往前冲了两步,攥紧了拳头。 他最恨别人提“篡位”两个字。他明明是太祖的儿子,凭什么不能当皇帝?建文帝削藩逼死了那么多亲王,他起兵是被逼的! 两人就这么瞪着,祠堂里的香灰簌簌往下掉。 最后还是皇后徐氏闻讯赶来,拉着朱棣的袖子,眼圈红红的:“陛下,求您看在我爹的面子上,饶了他吧。他就是……就是钻了牛角尖。” 徐氏是徐达的长女,跟徐辉祖一母同胞。当年她嫁给朱棣时,徐辉祖还偷偷塞给她一把匕首,说“要是燕王敢欺负你,就给我捎信”。如今姐弟俩站在对立面,她的心像被撕成了两半。 朱棣甩开她的手,气呼呼地往外走,走到门口又停住:“把他关在祠堂里,没我的命令,不准给吃喝!” 他没真下杀手。 夜里躺在龙床上,朱棣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小时候,徐达常抱着他骑大马,胡子扎得他脖子痒。徐达临终前,拉着他的手说“燕王将来必成大器,只是要记住,得民心者得天下”。 他也知道,徐辉祖的忠诚,跟徐达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种人,你可以杀了他,却压不住他心里的理。 更重要的是,徐家在军中的威望太高。徐达的老部下遍布朝野,杀了徐辉祖,怕是要寒了一群人的心。刚坐稳的江山,经不起这么折腾。 三天后,朱棣让人把徐辉祖从祠堂里拖出来。 他瘦得脱了形,却还是不肯低头。朱棣看着他,忽然笑了,扔给他一道圣旨:“念你是功臣之后,废为庶人,圈禁在府里,终身不得出。” 徐辉祖接过圣旨,看都没看就扔在地上。 圈禁的日子,他把自己关在书房,天天临摹徐达的笔迹。徐达生前写过一块“忠”字碑,他就照着写,写了整整十年,直到墨汁染黑了手指。 有人说他傻。 放着国公的爵位不要,非要守着那个亡了的朝廷,最后落得个老死牢笼的下场。 可也有人说,他活得比谁都明白。 在那个成王败寇的年月,多少人今天跟着建文骂朱棣,明天就跪在朱棣面前喊万岁。只有徐辉祖,像块没被磨圆的石头,硬挺着,让后来的人知道,这世上还有“骨气”两个字。 朱棣到死都没再见过徐辉祖。 临终前,他跟太子朱高炽说:“徐辉祖那小子,要是肯服软,朕真想让他当大将军。” 朱高炽没说话,他记得小时候,徐辉祖还教过他射箭呢。 后来徐辉祖死在圈禁的府里,遗物只有一堆写满“忠”字的纸。 徐氏去收尸时,在他怀里摸出半块兵符,跟当年徐达给他的那块,正好能拼在一起。 据《明史·徐达传》《明太宗实录》记载,徐辉祖因忠于建文帝,被朱棣削爵圈禁,终其一生未臣服,其事迹成为明代忠君思想与皇权更迭冲突的典型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