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公元前129年,馆陶公主府上来了一个卖珠宝的妇人,丧夫不久的刘嫖对妇人13岁的儿

公元前129年,馆陶公主府上来了一个卖珠宝的妇人,丧夫不久的刘嫖对妇人13岁的儿子来了兴趣。她连连赞道:“这男孩儿长得真标致!”于是牵着男孩儿的手说:“我替你母亲抚养你,如何?” ​一句看似温和的收养提议,却掀开了西汉历史上最为争议的一页。年过六十的馆陶公主刘嫖,与十三岁的董偃,这段相差四十多岁的关系背后,藏着怎样的权势与欲望?这个被后世称为”公主养面首开端”的故事,究竟如何改写了汉朝的宫廷风气? 刘嫖是汉文帝和窦皇后之女,汉景帝刘启的姐姐,汉武帝刘彻的姑母和岳母。她这一生可以说是把政治玩到了极致。年轻时就懂得给弟弟汉景帝送美女,巩固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她工于心计,善于权谋,在汉景帝时支持胶东王刘彻成为太子,直接影响了汉朝的继承走向。 那妇人愣在原地,手心里攥着的锦盒硌得慌。 她刚死了丈夫,带着儿子走投无路,才想着来公主府碰碰运气,把压箱底的珠宝卖了换点活命钱。哪想到,金枝玉叶的馆陶公主,竟对自己半大的儿子上了心。 男孩儿叫董偃,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褂子,头发乱糟糟的,却掩不住眉眼间的清亮。他被刘嫖牵着,小手冰凉,抬头看了看母亲,又飞快低下头,睫毛颤得像受惊的蝶。 “娘……”他怯生生地唤了一声。 刘嫖没看那妇人,只摩挲着董偃的手,那手又软又嫩,比她收藏的羊脂玉还温润。“你看,这孩子多乖。”她抬眼对妇人笑,眼角的皱纹堆起来,却带着不容拒绝的威压,“跟着我,有吃有穿,还能读书识字,总比跟着你风里来雨里去强。” 妇人咬着嘴唇,半晌没说话。 她知道这“抚养”意味着什么。公主府里的荣华富贵,从来不是白来的。可看着儿子瘦得皮包骨的样子,再想想家里快见底的米缸,她终究是点了头,眼泪砸在青砖地上,洇出一小片湿痕。 董偃就这样进了公主府。 刘嫖给他请了最好的先生,教他读《诗》《书》,学骑马射箭,甚至请了乐师教他弹琴鼓瑟。才几年工夫,那个怯生生的穷小子,就长成了身姿挺拔的少年郎,一笑能让府里的丫鬟们脸红心跳。 府里的老人都看在眼里,嘴上不说,心里却跟明镜似的。 公主对这孩子,哪是“抚养”,分明是捧在掌心里疼。夜里常叫他去书房伴读,一聊就是大半夜。有时刘嫖出席权贵的宴席,也总带着董偃,介绍时只说“这是我养的孩儿”,可那眼神里的亲昵,谁都看得出来。 长安城里渐渐有了闲话。 “听说了吗?馆陶公主家那个董偃,可不是一般的养子。” “嘘……小声点,那可是窦太后的闺女,当今圣上的姑母,你不要命了?” “可再有权势,也不能这样啊,差着四十多岁呢……” 议论归议论,没人敢真的摆在台面上说。 刘嫖是谁?是从汉文帝时期就横着走的主儿。当年为了让女儿陈阿娇当皇后,她能跑到汉景帝面前哭哭啼啼,硬生生把原来的太子拉下马,扶刘彻上位。汉武帝刚登基那几年,朝政还得看她脸色。这样的人物,谁敢惹? 董偃也渐渐懂了自己的位置。 他不再是那个需要靠母亲卖珠宝活命的孩子了。他是公主府的“董君”,出入有车马,身边有随从,连当朝丞相见了他,都得客气三分。可他夜里睡不着时,总想起刚进府那年,母亲偷偷塞给他的那块麦饼,硬邦邦的,却带着家的味道。 有次汉武帝驾临公主府,刘嫖拉着董偃拜见。 董偃穿着锦袍,跪在地上,头埋得很低。他知道,这位少年天子心里,未必看得上他。 汉武帝却笑了,扶起他说:“早就听说董君多才多艺,今日倒要见识见识。” 那天宴会上,董偃弹了一曲《凤求凰》,琴声里带着点说不清的怅惘。刘嫖坐在主位上,看着他,眼里的笑意像要溢出来。汉武帝端着酒杯,若有所思地看着这一幕,没说好,也没说不好。 这态度,等于给这段关系开了绿灯。 从那以后,长安的权贵们见了董偃,越发恭敬。甚至有人学着馆陶公主的样子,开始豢养年轻俊美的男子,美其名曰“待诏”,实则与面首无异。 宫廷里的风气,悄悄变了。 以前公主贵妇们就算有私情,也得藏着掖着,怕被人戳脊梁骨。可刘嫖偏不,她光明正大地带着董偃出入各种场合,仿佛在说:我是馆陶公主,我想做什么,谁也管不着。 只是这风光,没持续多久。 董偃二十多岁时,身体就垮了。大概是被锦衣玉食养得太娇,又或许是心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压抑伤了根本,年纪轻轻就病恹恹的。 刘嫖守在他床边,看着他苍白的脸,忽然就哭了。 她这一辈子,算计了无数人,赢了无数场,连皇帝都得卖她面子。可到头来,留不住这个从十三岁就陪在身边的少年。 董偃死的时候,才三十岁。 刘嫖的心像被掏空了一块。后来她病重,特意跟汉武帝说,想死后跟董偃合葬在霸陵。 据《史记·佞幸列传》《汉书·东方朔传》记载,董偃得馆陶公主宠幸,“出则执辔,入则侍内”,其事迹确为西汉宫廷中突破礼教常规的典型案例,对后世权贵私生活风气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