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普通人到底“输”在哪里? 作者是个喜欢喝茶的人,无论是什么茶都能喝。喝不出好歹,但能喝出哪个比较舒服,所以算不得资深喝茶客。本人也没有那么多茶叶知识、更不懂那么多茶叶行业里的弯弯绕,所以更像是一个普通的喝茶人。 作者最困难的事就是选茶叶: 超市卖的茶都比较正规,都有厂家,有批文,但很多茶叶出厂日期一看都是半年甚至一年以上的存货,可见买的人很少。而且价格虚高!买过几次,口感只能说是一般! 茶叶店也去过不少次,可以闻、用手摸、老板也给泡茶试喝,总体感觉非常不错。但价格的水太深了,200和800元的茶,根本分不出来谁是谁。而且老板从来不透露产地的具体渠道,后来就特别担心重金属超标问题。 后来,东来那边也卖茶,价格比较透明。买了几次,发现口感也就那样,可能是质量把控更严格一些吧。所以,他们家销售非常不错。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茶叶的质量管理非常重要。 所以,从作者买茶叶的经历看,现在喝茶最难的就是标准问题。没有标准的统一,价格就差别巨大。但这个标准又太难统一了,而且年年有新茶! 茶叶的生产受到产地土壤、气候、降水、炒制工艺、包装条件、售卖宣传定价等太多环节的影响,标准太难了! 专业人士搞起来都说不清楚里面的具体道道儿,更何况一般的喝茶小白? 所以,那么多茶叶企业,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口感,让老百姓花钱一直不太明白,更有很多企业整出来一套茶文化,价格、质量标准更说不清楚啦!老百姓更迷糊了!茶叶就从一般商品,蜕变成文化消费品了。 其实,茶叶的根本属性就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物资,满足了这个第一属性的前提下,再去干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行嘛? 目前茶叶行业的事实就是:基础的茶叶、标准化的茶叶,就是只有外国人在搞。 人家买全世界、卖全世界都能做的标准统一,品控和口感都能控制住,就我们这边那么难吗? 不应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