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关内的侵略军,自称“支那派遣军”。为日本侵略军五个战略集团之一(日本国内的第一总军,第二总军。日本南方军、关东军、中国派遣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政府决定向华北派遣日军。7月中旬,一个师团及两个独立混成旅团日军陆续开到华北,旋又增派三个师团,均编入日本原驻华北的中国驻屯军,除用以侵占平津外,还企图侵占整个华北地区。8月,日本参谋本部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命令编组并向上海派遣“上海派遣军”;同时又向华北增兵,将中国驻屯军编组为“华北方面军”。11月,日本参谋本部为统一指挥入侵上海及其周围地区的作战,又编组“华中方面军”,将上海派遣军划归其管辖。1938年2月,日本大本营为统一指挥入侵华中地区的作战,命令编组“华中派遣军”,并撤销华中方面军和上海派遣军。 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1939年9月日本大本营为了巩固其在中国占领区的统治、统一调配兵,以及便于对国民政府施行政治谋略,命令组成“中国派遣军”,以西尾寿造为总司令、板垣征四郎为总参谋长,设总司令部于南京,同时撤销华中派遣军。中国派遣军统辖华北方面军、第十一军、第十三军、第二十一军及第三飞行集团等,共有二十三个师团又十七个旅团,兵力八十五万。预计在相持阶段,三年内将兵力削减到55万左右,由于中国军队的39年冬季攻势,使日本感到过多削减兵力将导致武汉不守,因此同意1940年内兵力削减到80万即可,同时以武汉的第11军为主体进行短促出击,以攻为守。同年夏季日军占领宜昌后,发动对中国内地的航空兵攻击,妄图诱降中国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