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各国都犯了同一个错误。新加坡国际关系专家马凯硕一针见血直言:亚洲各国都犯了一个大错,那就是没有团结起来支持东方龙,各自趴在自家算盘上算小账,生生错过了改写命运的黄金机遇。 上世纪60年代,印尼和马来西亚还打得不可开交,转头就能坐下来一起成立东盟。因为他们都怕了,怕自己成了美苏争霸的炮灰。在巨头们的棋盘上,小棋子唯一的活路就是抱在一起,增加自己的分量。这叫生存智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索罗斯带着华尔街的资本巨鳄们横冲直撞,泰铢、韩元一路溃败,多少家庭一夜破产。那时候,全世界都盯着中国,看人民币会不会贬值。一旦贬值,多米诺骨牌就会彻底倒下。但中国顶住了,用巨大的代价稳住了人民币汇率,相当于给整个亚洲经济筑起了一道防火墙。 这份情,按理说,亚洲邻居们应该记着。 可现实呢?画面完全变了。美国人搞“小院高墙”,拼了命地要在芯片上半导体上卡住中国的脖子;欧洲那边跟风喊着“去风险”,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离中国远点”。这靶子看似是对准中国,可子弹打穿过去,伤的是整条亚洲产业链。 看看越南,这些年靠着承接中国的低端制造业,日子过得挺滋润。但他们忘了,这些工厂的原材料、设备、技术标准,甚至最终的大市场,哪一个离得开中国?如果中国这个“链主”被打趴下了,越南的纺织厂、泰国的汽车配件厂,恐怕连开工都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个道理,难道不懂吗? 更讽刺的是那些想“借力打力”的国家。 日本就是个典型。一边跟着美国制裁中国的技术企业,一边眼睁睁看着自家的汽车巨头在中国新能源车的冲击下节节败退。根据最新的市场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在东南亚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70%,在日本本土市场也开始攻城略地。这算盘打的,是不是有点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意思? 还有印度。一直做着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美梦,想借着西方打压中国的东风,把产业链都吸过去。结果呢?苹果的代工厂过去没多久,就因为基础设施跟不上、工人素质和政策稳定性等问题,又开始把产能往外移。机遇来了,你接不住,那机遇就不是机遇,而是陷阱。 咱们的邻居们,似乎都趴在自家的算盘上算着小账:韩国和日本觉得,有美国大兵驻扎,安全有保障,得罪不起美国;印度觉得,联美制华是它成为“有声有色大国”的捷径;东南亚一些小国则害怕,一旦站队中国,西方的投资就跑了。 这些算盘,打得噼啪响,却唯独漏算了一笔大账:亚洲的整体利益。 当美国航母三番五次在南海搞所谓的“自由航行”,当英国的航母也跑到亚太来“刷存在感”,他们真的是在保护谁吗?不,他们是在测试亚洲的底线。今天没人出声,明天他们就可能拉着菲律宾、越南搞一个“亚洲版北约”,把这里变成新冷战的最前线。到时候,谁还能安安稳稳地发展经济?大家要么成为西方的棋子,要么被卷入冲突的漩涡。 马凯硕看得透彻,他警告说,这种集体失语,正在让亚洲自己放弃未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给亚洲带来了什么?是中老铁路上飞驰的列车,是雅万高铁带来的时空巨变,是中巴经济走廊点亮的万家灯火。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东盟自贸区建立以来,双方贸易额翻了好几番,东盟国家的水果、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你一边吃着中国市场带来的红利,一边在中国被别人欺负的时候假装看不见,这在道义上说不过去,在利益上也极度短视。 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当年的“亚洲四小龙”怎么起飞的?靠的是美国市场。结果呢?一纸“广场协议”,日本经济被美国人收割,直接“失去二十年”。美国扶持你,是因为你需要它;当你强大到可能不再需要它,甚至挑战它的时候,它会毫不犹豫地把你按下去。这个逻辑,对昨天的日本适用,对今天的中国适用,对明天的任何一个崛起的亚洲国家,同样适用。 西方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分裂、内耗、彼此猜忌、永远跟在他们身后的亚洲,而不是一个团结、强大、能自己掌握命运的亚洲。 如今的局面,说白了,就是一场拔河。西方在一头,中国在另一头。亚洲其他国家,名义上是观众,实际上就站在绳子边上。如果你们都站到中国这一边,哪怕只是出声呐喊助威,局势都可能完全不同。可现在,大家选择了沉默,甚至有人悄悄地给对面递扳手。 这错过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支持邻居的机会。这是亚洲百年来第一次有机会,可以不依赖西方,靠自己的力量,改写世界经济和政治的版图。 这个机遇,是真正的“黄金机遇”。一旦错过,可能就再也没有了。 当龙头被遏制,龙的身躯还能独自飞舞吗?别忘了,我们同属一片大陆,共享一片海洋。把邻居家的墙推倒,自家的院子,难道就不会进风吗? 这笔账,亚洲的“精明人”们,真的该好好重算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