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ohu

“可以明抢的,商家却还送你两颗话梅!”8月2日报道,浙江杭州,一女子在商场买了2

“可以明抢的,商家却还送你两颗话梅!”8月2日报道,浙江杭州,一女子在商场买了2颗话梅,结账时被告知128元,1千克要7160元,女子懵了,但还是付了钱,事后发在网上吐槽遇,被门店注意到后,员工解释:一棵树上只有6到8颗才能做这种话梅,网友:那么没用的梅子树留着干嘛? 事情的经过其实很简单,这位女士逛商场的时候,在一个零食摊前看到有各种话梅陈列着,她出于好奇,想尝尝看最贵的那种是什么味道。 为了保险起见,她也没多买,只挑了两颗,想着再贵也就几块钱,能花多少?结果一到收银台,系统一刷出来128元,她整个人都懵了。 虽然心里觉得贵得离谱,但因为当时人多,她也有点不好意思再拿去退,就硬着头皮掏了钱,之后她把这段经历发到了网上,也不是为了吵闹或索赔,就是想提醒其他人别踩坑。 事情发酵后,那家店也注意到了,有店员回应说,这种话梅是“特别精品”的,一棵树也就六到八颗果子能做成这样的话梅,原材料本身就贵,所以卖得贵也是正常的,还说这已经是“低价”了。 可问题是,这样的解释,谁听了都难以信服,有果农直接出来反驳,说梅子树的产量其实很正常,一棵树结的果子远不止这个数。 就算挑选最好的果子,也不至于只能做几颗话梅,如果真是那样,这树也太没用了,还不如砍了种点别的,直接点破了这个说法的荒谬。 更让人不满的是,这种“按克计价”的销售方式,根本没有明确告诉顾客单价是多少,也没有任何提示说这个价格会高到这种程度。 大多数人看到散装零食,哪会想到这么贵?结果等刷卡的时候才知道价格,一般人也不好意思当场不买,正中了套路。 其实,大多数人并不是不能接受高价商品,只要你说清楚、标明白,让人知道这东西贵在哪,为什么值这个价,很多人愿意为品质买单。 像茶叶、进口水果这些,都是高价产品,但都有详细标识,比如产地、品种、工艺,消费者知道花的钱值不值。 可这次卖的话梅,不但没说明白原产地品种是什么,怎么加工的也没写清楚,就只是按克称重,然后给出一个离谱的总价,你说它贵,凭什么贵?消费者连参考都没有,怎么信服? 说到底,这事真正的问题,不是话梅的价格,而是商家的态度,消费者质疑的是:这个价格和产品本身的价值严重不匹配,而你给的解释又站不住脚。 这就不是在卖东西,而是在利用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来“赚快钱”,这种做法看似短期能赚钱,实际上很快就会失去口碑和信任。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事也提醒了大家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买这种按克称重的零食,结账前一定要问清楚单价,最好当场算一下大概总价,不要因为一时的“懒得问”或者“不好意思”就吃亏。 就算只是几颗话梅,也可能花掉一顿大餐的钱,对于商家来说,如果真是靠品质赢得顾客,那就请拿出让人信服的理由,不要一边用模糊的定价,一边用稀有说辞搪塞顾客。 不然就算真有好产品,别人也会因为这次体验而再不光顾,这件事最后会怎么收场,也许没多少人真的在意。 现如今什么都成了“天价”,雪糕“刺客”、话梅“刺客”、糕点“刺客”、玉米蛋挞“刺客”等等,明明原材料很便宜,但就是要卖天价,真得很不理解。 现在这种问题层出不穷,值得每个人去反思:消费者花了冤枉钱后,应该怎样维权,当商家靠噱头挣钱时,是否还有底线?这些问题,不是靠一个声明就能糊弄过去的。 信源:大象新闻

评论列表

DOOM
DOOM 3
2025-08-05 11:42
“她出于好奇,想尝尝看最贵的那种是什么味道”,意思是商家明码标价,她知道价格咯?那还说什么刺客?